圖/豐子愷
文/林少雯
宋儒畜一犬,善盜鄰肉,因付之狗屠。犬逃歸,作乞憐狀。儒與約:「勿盜肉,盜則貸死。」犬即弭耳馴伏。投以骨,一嗅即去,甘守糠覈。
──《湧幢小品》
「知過能改,善莫大焉」,是古聖先賢流傳下來、人們自小就從父母師長那裡學習到的人生道理。
既是人生道理,那學以致用的對象當然就是人囉!因為人有聰明才智去理解道理,分辨是非曲直,學習孝順、慈悲、寬容並堅持某些價值觀,即所謂「擇善固執」。種種德性,皆是人們長久以來受到文明的洗禮,一代代傳承下來的。
但是,這些美德只有人類懂嗎?非也,其他有情眾生也能做到;更有些甚至是動物做得到,人類反而做不到的。這一則〈犬能改過〉的護生畫,出自《湧幢小品》一書,內容就是描繪一隻非常聰明且有定力的狗,知錯能改的故事。
宋朝時,有位讀書人家中養了一隻狗。這隻狗很乖巧,十分得人疼愛,但是牠有一個壞習慣,經常跑到鄰居家偷肉吃。鄰居屢屢來家裡告狀,書生只能不斷道歉,同時斥責自家的狗,警告牠不准再犯。誰知這隻狗屢勸不聽,仍然跑去鄰居家偷吃,書生忍無可忍,於是便將這隻狗送到了屠戶那裡去。
沒想到這狗非常聰明,知道自己性命堪憂,在屠夫動手前趕緊偷溜出來,跑回家去。見到主人後,牠垂著尾巴趴在地上,耳朵服貼在腦袋旁,眼睛直盯著主人,嘴裡發出求饒的低鳴聲,好像在求主人原諒,說牠以後再也不會去鄰居家偷吃了。
書生本來還在氣頭上,見到心愛的狗回來了,心裡其實滿高興的。雖然慶幸愛犬活著回來,但為了規範牠,這讀書人於是跟狗兒約定:「以後再偷吃肉,就會將你送回屠夫那裡。」狗狗搖著尾巴答應了。
為了試探狗的意志力,有一天,書生故意丟了一根從前牠最愛吃的肉骨頭,沒想到狗兒過來嗅一嗅,扭頭便走了。狗兒遵守諾言,日後就這樣認命地吃些粗糠和剩飯剩菜,再也不吃肉了。
看官啊,狗兒這決心,能不令人佩服嗎?節制口腹之欲,連人類都很難做到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