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靜看世界】一場夏宴的故事── 芒果的400年旅行

文/王文靜 |2023.06.14
2702觀看次
字級
屏東枋山車站的芒果果農小董。圖/傅天摯、魏琳云
芒果樹林的早餐。圖/傅天摯、魏琳云
芒果準備採收了。圖/傅天摯、魏琳云
芒果夏宴,粽子裡藏芒果。圖/傅天摯、魏琳云

文/王文靜

蒙古人逐水草而居,我逐芒果樹而居。

曾經,我想在山上的院子種一棵高高芒果樹,但天氣不適。現在我住的巷弄,左拐右轉都是老欉芒果樹,它們像衛兵守護著一幢幢的日式木造房。這是隱於台北角落的獨特風景,我因此而居。

春天,芒果樹吐穗,鳥兒會飛來。夏天,結實纍纍,像掛在大樹的盞盞小燈籠,滿滿豐收。地上,每天都有許多落地的芒果,構不著樹上的,我撿拾地面的。有的小如李子就落地,連醃芒果青都不行,我還是撿拾,回去放入玻璃罐,置於桌上親近它們。這是車水馬龍的台北市,很不真實的存在。

台北居,縱有樹,也多是筆直的行道樹,少有果樹。難得有一個區域,左晃右闖都能遇見芒果樹,我才從山上被引誘遷居平地。但沒多久,原本窗前的兩株芒果老樹因為老屋改建,被建商移走。從此,窗前盛夏不復滿樹芒果,我很是鬱卒。只能嘆息,為何台北人樂此不疲於高高水泥森林。

我為何獨愛芒果樹?想想,可能是身在都市但對於鄉間的挽留。

因為策畫「鐵道後山行」,我認識屏東枋山的小董,暱稱他「芒果王子」。他的芒果樹每年採收幾十萬顆的芒果,包圍了台灣極南站的枋山車站。去年春天,我數次搭第一列南迴線列車,在枋山站下車,走在晨霧的芒果山徑到小董的莊園,在雞窩撿拾溫溫的蛋、吃早餐,鄉間恬淡。

今年夏天,我想在台北重現「芒果宴」。正在農忙的小董太夠意思了,寄來八大箱,讓我們辦桌。連雞蛋都寄上來,還有肥厚果乾、芒果粽、芒果酒、芒果青、芒果磅蛋糕、芒果冰棒、芒果汁……,我笑開了,那種有農夫朋友真好的開懷。邀了老朋友一起用味蕾喚起旅行記憶。

那次策畫「鐵道後山行」時,好奇芒果如何來到台灣,便研究起台灣熱帶水果的移民史,真是一個精采,就像這塊土地的族裔因緣際會在不同時期移入。原生於印度的芒果如何來到台灣?荷蘭人殖民台灣時引入,那正是「大航海時代」的全球物種大交換。

不過,讓台灣芒果有外銷價值是近七十年的事,那是香甜的愛文芒果來到台灣的階段。

國民政府來台後,農委會發現美國有更大更香甜的品種,因此引入種苗。但農夫多在觀望,不願承受風險,只有住在台南玉井的果農鄭罕池跳出來,領下一百株。

他的村子對外聯繫只靠一道吊橋,樹苗就從橋那端搖搖晃晃地一株株搬入,村人奚落鄭罕池是神經病,放著可以賺錢的甘蔗不種。不出村民所料,水土不服的一百株,只活下四株,直到三年後才結果。逆境不斷,之後又碰到炭疽病,果實有黑色病斑。他「農夫兼樹醫生」想盡各種辦法,包括拆下蚊帳套袋芒果。一路披荊斬棘,關關難過關關過,鄭罕池終於讓這批愛文芒果成功落地台灣。這就是台灣第一批愛文芒果的故事,他也贏得「愛文芒果之父」的歷史定位。

這更大意義不只是落地,更開啟台灣芒果外銷國際市場之路。雖然很多國家都有愛文,但台灣的色澤鮮豔、香甜更出色。在很難打入的日本市場,台灣的愛文芒果高居單價最高。

芒果宴的客人散去,我看著一盤豔紅在台灣四○○年的故事,從土檨仔到愛文,從荷蘭人到美國人到台灣人,芒果不是原生於台灣,但一代又一代接棒,落地台灣成為驕傲,溢出夏天土地甜美的風景,心裡也熱血翻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