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媽咪心律不整 新科技守護新生命

陳玲芳 |2023.06.08
661觀看次
字級
北醫附醫心臟內科陳威達醫師使用新型3D立體定位系統進行無輻射電燒手術,除了可以降低病人接受輻射的風險,也可以避免醫護人員在輻射威脅下進行手術。圖/北醫附醫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我的心跳好快!」一名懷孕6個月的孕婦,日前送至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室,經醫師診斷為心律不整。考量藥物治療以及傳統電燒手術輻射對胎兒健康可能的影響,北醫附醫啟用新型3D立體定位系統,在零輻射狀況下完成北醫體系首例「孕婦無輻射電燒手術」,讓準媽媽可以安心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收治病人的北醫附醫心臟內科醫師陳威達指出,病人踏入急診時表示「心跳好快」,經診斷後發現是陣發性上心室頻脈,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症狀之一。ㄧ般狀況下,醫師可以藉由藥物初步控制心律不整的狀況,但病人懷有6個月身孕,也擔心藥物對胎兒健康可能的影響,每一步都是困難的抉擇。

陳威達表示,根據2022年刊登於 JACC 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的研究顯示,孕婦的心律不整盛行率比非孕婦來得高。其中最常見的是心房顫動,其次是陣發性上心室頻脈與心室頻脈。孕婦發生心律不整可以藥物治療,但往往因擔心藥物可能對胎兒造成的不良反應,多數不願意接受藥物治療。

陳威達指出,心律不整除了藥物治療,病人也可以選擇進行電燒治療,利用電生理導管經過周邊血管進入心臟內部,將心律不整的迴路破壞,達到治癒的目的。

北醫附醫陳威達醫師透過3D立體定位系統,完成北醫體系首例孕婦無輻射電燒手術。圖片右側白點處為心臟的心律不整源頭(放電點)。圖/北醫附醫提供

但傳統的電燒手術需搭配X光機確認導管位置,完成一次手術,病人會接受等同於300次胸部X光的輻射量,超過美國核能管理委員會所建議胎兒輻射暴露量上限的4倍。許多病人不願胎兒承擔藥物及X光的風險,懷孕期間只能強忍心律不整的不適,勉強支撐到生下胎兒後,才接受治療。

為減少X光對胎兒造成的影響,北醫附醫心臟內科使用新型3D立體定位系統進行無輻射電燒治療。醫師利用磁場以及電阻,監控電生理導管在心臟中的位置以及電生理訊號,加上醫師的技術,可以在完全不使用放射線之下,完成心律不整的電燒手術。

北醫附醫院長施俊明表示,院方傾力發展急重難罕等核心醫療能力,更引進多項尖端醫療設施,本次使用的3D立體定位系統就是其中之一。藉由心臟內科、婦產科的跨團隊合作,「以病人為中心」提供病人最適切的治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