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健署透過設計教案工具、培訓種子師資等方式,已於全國輔導超過100家餐飲業者和社區據點,加入提供高齡美味餐點的行列。圖/國健署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國健署為照顧牙口和咀嚼功能逐漸低下的長輩,依實證基礎與我國飲食習慣,推出「高齡營養飲食質地衛教手冊」,除運用「食材挑選」、「切割烹煮技巧」、「簡易檢測方式」,製備適合且容易入口的食物,還透過設計教案工具、培訓種子師資等方式,已於全國輔導超過100家餐飲業者和社區據點,加入提供高齡美味餐點的行列。
長輩們想要享用國宴料理、懷舊小吃,不用再怕咬不動、吃不下。國健署今(5)日在張榮發基金會,舉辦「質地調整飲食成果發表會」,期盼透過經驗的分享與交流,讓更多團體、業者共襄盛舉,一起提供長輩更完善的營養照護。
國健署調查顯示,65歲以上長者,有70.6 %部分缺牙;21%的長者覺得自己的牙齒(包括裝假牙者)功能狀況不好,63.2%的長者因為牙齒狀況、咀嚼或吞嚥的問題,而限制吃東西的種類。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營養的好壞攸關長者的健康,為呼應行政院頒布「高齡社會白皮書」,營造高齡友善飲食環境,國健署自去年起全台跑透透,教導飯店、餐飲業、社區據點等製作長輩可以「咬得動、吃得下」的質地調整飲食,讓長輩「餐餐吃得營養美味又開心」。
輔導過程中看到各參與者的用心,像是高雄圓山飯店曹明德主廚30年來堅持用心煮,並以長輩開心笑為宗旨,在學習到質地調整的知識後,致力研發入口即化的刈包,讓長輩笑到合不攏嘴;深坑福容大飯店卓竑諺主廚,則以中西合併的創意作法,做出焗烤青花菜等,讓長輩整盤吃光光。
端午佳節前夕,國健署特邀多家業者推出經質地調整的南北、鹹甜粽外,更創新研發「無米粽」,以漿料取代較易黏牙又難消化的糯米,讓長輩們更好食用。圖/國健署提供
苗栗有味來(田寮榕樹下美食棧)老闆娘,對於資源相對薄弱的社區據點,更是用盡心思透過味覺、視覺、嗅覺或是使用天然辛香料、在地食材等搭配組合方式,提升長輩食欲。
國健署將業者、據點所設計餐點彙集成中文、英文及印尼文版之「銀養的餐盤風景」美食期刊,讓想吃國宴料理、川客與蔬食、幸福家常、阿嬤食光等長輩或照護者能輕鬆製備質地調整飲食料理。
另也搭配不同節慶應景料理,如端午佳節前夕,特邀多家業者推出經質地調整的南北、鹹甜粽外,更創新研發「無米粽」,以漿料取代較易黏牙又難消化的糯米,讓長輩們更好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