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逆襲重生再出發 文/蘇林 |2023.05.27 語音朗讀 287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三月號雜誌封面進行了全新嘗試,特別使用鏡面反光材質製作。圖/科學人公司圖/科學人公司新《科學人》董事長林詠翔(左)擔任記者訪問合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圖/科學人公司集資計畫將在平台上長期進行。圖/科學人公司數位媒體興盛後,對傳統紙媒造成巨大衝擊。圖/科學人公司年輕的編輯團隊,將打造全新風貌的《科學人》雜誌。圖/科學人公司新《科學人》內容長陸子鈞希望人人都是科學人。圖/科學人公司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將兼任《科學人》雜誌總經理一職。 圖/科學人公司 文/蘇林2002年由遠流出版引進台灣的《科學人》雜誌,在台灣發行滿20年後,去年因財務結構嚴重惡化,一度傳出將「走入歷史」,所幸在國內熱心人士共同努力下,組成充滿活力的新經營團隊,重新啟動《科學人》,希望能繼續成為國人了解全球科學發展趨勢的重要科普雜誌。台灣版美國老牌雜誌台灣《科學人》雜誌,過去主要的報導內容,以創刊於1845年,美國《Scientific American》期刊的最新研究成果為基礎,再加上台灣的科研結果,以平易近人的方式,激發所有人對於科學的嚮往,並致力於科普教育的推廣。許多對人類貢獻良多、極富國際聲譽的科學家,如費曼、愛因斯坦等人,都曾投稿發表於美國版《科學人》雜誌上。該刊物堪稱全球科普雜誌的第一品牌,也是公認最能掌握全球科學發展趨勢的科普雜誌。年年榮獲金鼎獎肯定台灣《科學人》雜誌從2002年發行以來,總共發行超過250期、共累積1萬2000多篇文章,年年榮獲雜誌出版最高榮譽「金鼎獎」的肯定,不少國內科學研究者,也以文章能出現在該刊物中為榮,該雜誌則努力朝向「人人都是科學人」的目標前進。然而近10年來,由於數位媒體快速成長,影響了紙本刊物的生存空間,一直走在時代前沿的台灣《科學人》也不例外,雜誌營運受到嚴重衝擊,遠流創辦人王榮文先生在苦撐多年後,不得不於2022年8月對外公告:「若沒有『奇蹟』,《科學人》將在年底停止營運。」科宅鼓足勇氣擔重任 「不是內容不好,但訂戶還是逐年大量流失……」現年36歲、常自稱「科宅」的新《科學人》雜誌內容長陸子鈞,從學生時代就在數位媒體「泛科學」上撰寫科普文章,多年來凝聚許多熱愛科學的粉絲,幾乎每篇文章都有數萬人點閱……陸子鈞因此深信:「國人並非不喜歡閱讀科普文章,科學依然擁有許多熱愛者」,只是傳統坐等民眾來訂閱的紙媒,應該要有全新的傳播內容和管道,而這正好也是曾任職《聯合報》媒體創新研發中心,創設過簡報公司、數位行銷公司的他,可以使得上力的部分。展開台灣科普新旅程2022年底,大江生醫集團與貝殼放大群眾集資顧問公司,為不讓《科學人》這本科普雜誌消失,決定共同注資3600萬元,和遠流一起成立「台灣科學人公司」,特聘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前任館長孫維新擔任總編輯,陸子鈞則被延攬主持編輯團隊,擔任決定雜誌未來主要方向和內容走向的「內容長」。陸子鈞說,未來《科學人》除了經典內容外,將加入許多全新的科學詮釋,包括將國內內容提升至5成,同時透過前所未有的數位轉型,為《科學人》打造全新面貌,展開台灣科普教育的新旅程。誰知科研人從不缺席「台灣擁有世界級的科研人才,值得用世界級的科學媒體去報導。」陸子鈞說,其實從黑洞到醫學、再到強子對撞機,所有台灣民眾曾聽聞的科研重大事件,台灣科學家幾乎從不缺席,但台灣人卻從不曾聽聞那些偉大的成果,或台灣科學家在整個事件中扮演哪些角色……陸子鈞希望,未來台灣人不再自認只是個「科學麻瓜」,即便不能像他在青少年時期,整天宅在家裡上網或在研究室探索科學,至少也要活在一個能大聲討論科學真理、讚揚科研成果的台灣,而在那之前,一定要能從此刻開始支持台灣的科學及科普教育。年輕團隊超熱血投入受邀擔任總編輯的台灣天文學家孫維新老師則說,由於仍有1萬多位《科學人》長期讀者不捨紙媒,所以紙本形式未來仍會持續傳承,但為因應社會變革,經營團隊由年輕一代接手,現年36歲的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將擔任總經理,創新雜誌業態和經營模式,相信未來能讓更多的年輕人,發現《科學人》對自己的價值!陸子鈞坦言,新《科學人》雖然拿到新的資金,足以經營一段時間,但若要持續維持營運,更需要每個相信科學的民眾支持,因此《科學人》雜誌與貝殼放大最近正共同發起「探索永不停止《科學人》重啟集資計畫」,目前已有近1700位民眾支持。希望透過群眾力量的加入,一同持續探索科學世界。打造全方位科教環境科學家始終相信:「站在巨人肩膀學習,文明才會生生不息。」除此之外,年輕人勇於嘗試和創新,往往能帶來新的驚喜和火花。今年3月新出版的《科學人》雜誌,推出一項全新嘗試:特別使用鏡面反光材質,製作出一本「鏡面材質」的封面,只要讀者拿起雜誌,反射中的書封鏡像就是讀者本人,也就是說,這期《科學人》的「封面人物」,其實就是每一位讀者!雜誌內容長陸子鈞說,之所以如此設計,是希望除了原有的頂級期刊與科學家研究論文外,也拉近和民眾之間的距離,讓大家發現:「科學即生活,和每個人的距離,一點都不遠。」從雜誌內容出發,打造全方位的科學教育環境。未來《科學人》將陸續從內容面進行更新,原有「科學人書摘」欄位,不只改名為「知識搖籃」,更邀請到專欄作家「Gene 思書齋」分享讀後心得,並搭配由《科學人》編輯挑選推薦的科普書籍,期盼能提供熱愛科學民眾,擁有更多閱讀選擇。「我們公司很多產品,點子就來自《科學人》。」大江生醫董事長林詠翔說。凡是集資期間訂閱《科學人》一年方案的民眾,可以獨家享有「科學再延伸計畫」,內含科學人Premium俱樂部,加入後可免費參觀全台特約博物館等優惠,參與特定講座,以及報名限定會員專屬活動。◦集資計畫官網: https://backme.tw/ref/sw2aD/ 前一篇文章 高鐵送愛 南投迷你國小今全校搭高鐵初體驗 下一篇文章 瑞典博物館「我們是賽德克族」展覽 盼找回原民失落文化 熱門新聞 01【靄靄停雲集】 翹課2023.09.2802中職/引誘球太多非好事 容易消耗投手球威2023.09.3003中職/讓投手順暢發揮 張進德不刻意主導配球2023.09.3004亞運/世界前3都不是對手! 許皓鋐圍棋歷史首金2023.09.2805亞運/李智凱成功衛冕摘金! 再寫歷史紀錄2023.09.2806亞運/不敵世錦賽3屆銀牌 徐晧祐超級不甘心2023.09.2607亞運/1秒鬆懈 就讓林唯均錯失金牌2023.09.2608【阿三在美】 美國丈夫的午餐派對2023.09.2809亞運/第5金! 許育修、莊吉生男雙稱王2023.09.2910柚皮入菜煮茶解油膩 煉成精油除臭又防蚊2023.09.2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寶島義工為重障低收戶 打造無障礙新家小家電維修所 讓故障電器重生集結眾人善力量 社福到宅沐浴弱勢家庭過中秋大觀書社祭孔 「沙琪瑪」造型牛代替宰殺 原民會發布消息 2類子女可望取得原民身分新社首間親子館與公托開幕 收托28名0~2歲嬰幼兒 作者其他文章【印象旅人】旅人的佛緣行旅【海闊天空】極限旅行 跨出舒適圈追鯊去夏日參訪 無圍牆環境教育博物館詹家龍 不悔追蝶並紀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