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宇 新竹縣關西國中八年一班
每逢夏日,我會和同學相約踏青,一起在綠油油的草地上奔跑。嬉鬧的過程中,褲子總會沾上「小芒刺」,一旦沾上,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才能一一清除。
在「見微知美──廣達《游於藝》」的展覽中,我第一次見到芒刺在顯微鏡中高倍率放大的模樣:一根根倒鉤的針,從中心向外延伸。芒刺就是利用這些針附著在衣物上,達到傳播繁衍的功用。生活中常見的「魔鬼氈」是參考芒刺倒鉤的特性發明出來,這就是所謂的「仿生科技」。
魔鬼氈是如何被發明出來的呢?一九四八年,瑞士工程師喬治.梅斯倬在阿爾卑斯山區打獵時,他和愛犬跑到灌木叢裡,全身沾滿許多芒刺。喬治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開始觀察、研究芒刺,魔鬼氈就這樣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了。
愛因斯坦說過:「深入觀察自然,你就會理解更多的事物。」我們習慣生活中的許多事情,不喜歡動腦思考。其實,只要放慢腳步,就能「見微知美」,知自然中構造之美,知自然中的科學之美,就像芒刺帶來的啟發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