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專欄】換季就皮膚癢嗎? 請快看過來!

文/吳建東中醫師 |2023.04.29
1136觀看次
字級
桑白皮可用來清溼熱。圖/吳建東中醫師
皮膚的保養,最主要是要保溼,適當使用乳液有其必要。 圖/Pexels

文/吳建東中醫師

時節在春夏之交,氣候變化明顯,所謂「春天後母面,欲變一時間」,時則日光普照,時則陰雨綿綿,在梅雨季節氣候變化更快速,許多人的皮膚就癢了起來。

「醫師啊,我最近脖子會癢」,這位是長溼疹的;「醫師啊,我癢起來皮膚都紅整片」,這位有蕁麻疹;「醫師啊,我手上有白白的水泡」,這位長汗疱疹。以上病症發生的原因,都是外在的氣候影響了內在的體質。

下雨使得溼度上升,中醫認為這種狀況屬於外溼,太陽出來日晒之後,在這外溼又加上了熱,就從原來的溼,變成了溼熱。我們的皮膚在正常狀況下,表皮的循環可以散熱,而汗孔又可以散溼,但在溼熱交加的環境下,表皮的循環難以散熱,汗孔也難以散溼,皮膚就容易起變化了。偏熱者,表現會以色紅發炎為主;偏溼者,則以色白水泡居多。

另外一個導致皮膚容易出毛病的氣候交替,那就是秋冬之際。秋天屬燥,冬天屬寒,在經過秋燥的侵襲之後,皮膚的狀況變得乾燥。一方面是溫度降低導致循環變差,皮膚的養分較不足,另一方面則是秋燥使得皮膚水分蒸散過快,讓皮膚更為乾燥。在入冬之際,寒氣來臨,皮膚更為緊繃,就導致乾裂而癢了,這種皮膚癢或稱為冬季癢,又特別容易在年長者身上發現。

中醫在治療皮膚疾病時,當然還是要遵循辨證論治的法則,皮膚癢的原因不同,當然不能一概用同樣的藥方,而需依照病因病機的差異來決定治則,有熱的時候要清熱,有溼的時候要祛溼,有燥的時候要潤燥,循環不好的時候則要補血活血。清溼熱者常用的如桑白皮、薏苡仁、茯苓等等,補血活血則常用當歸、丹皮等等。因此,皮膚問題看起來都差不多,但在中醫師眼裡就是不一樣。

當然除了內服以外,更直接的治療方式就是外用藥膏。針對不同的皮膚狀態,中醫也會處方不同的藥膏。紫雲膏是最有名的中醫藥膏,就是專門治療皮膚乾裂搔癢的。如果是偏熱性的話,則還有黃連膏、青黛膏可使用,內外兼治,讓效果事半功倍。

飲食禁忌是中醫治療的重要一環,特別是皮膚疾病,要避免食用過於燥熱的食物,如烤炸物、辛辣物、沙茶醬等。在皮膚疾患裡,有一種食物要特別避免,稱為「發物」,並非發酵之物如麵包、養樂多之類,而是指會讓皮膚症狀發起來的,比如說竹筍、芒果之類,以及花生、菇類、帶殼海產等等。如果患者對某些食物過敏,當然也要列入其中。

至於皮膚的保養,最主要是要保溼,避免皮膚過於乾燥,以免癢再發作,適當使用乳液或藥膏有其必要;次要是避免流汗刺激皮膚,以及洗澡避免過熱或洗太乾淨;還要保持心情愉快;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去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