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點滴】國際合作在台灣 糖業產銷與技術援助(上)

文/許峰源 |2023.04.19
802觀看次
字級
萬華糖廍文化園區台糖五分車。圖/許峰源
高雄橋頭製糖廠。圖/許峰源

文/許峰源

砂糖是台灣特產,從荷蘭、西班牙領台,經明鄭、清領時期,一直都是外銷主力商品。

日治初期,成立台灣製糖株式會社,在高雄橋頭設置首座新式製糖廠,啟動機械化生產。之後,台灣各地糖廠擴建,糖業鐵道陸續鋪設,五分車將甘蔗送往糖廠提煉砂糖,總產量不斷提升。漸漸地,台灣糖業發展與民眾生活相關,也肩負起火車頭的角色,帶領其他產業走向工業化。

二戰後期,盟軍轟炸台灣,炸毀許多糖廠和鐵路,大幅縮減甘蔗種植面積,砂糖生產被迫停頓。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宣布投降,政府派員接收台灣,成立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台糖公司),調查各地糖廠、鐵路受損情況。

一九四七年,台糖公司在今日台北市中華路與漢口街口興建辦公大樓,投入糖廠、鐵路修復工程,鼓勵農民種植甘蔗,很快地恢復砂糖生產,除供應台灣基本需求,還將砂糖銷往中國大陸。

一九四九年底,受到國共戰爭影響,政府緊急遷往台灣,並設法開拓砂糖外銷市場,賺取外匯。隔年九月,台灣與日本簽訂《關于台灣與被占領之日本間貿易之財務協定》,達成易貨記帳貿易共識,以美金為記帳單位,雙方交換所需物資。最初台灣輸日物資以糖為大宗,至一九六一年雙邊邁入自由貿易前夕,糖產仍占與日本交換物資的半數以上,地位無可取代。

另外,政府亦積極拓展砂糖外銷的國際市場,獲華僑、商團協助,成功打進東南亞、東北亞、澳洲與美洲,並且銷往中東、非洲,讓台灣在國際糖業市場占有重要地位。台灣砂糖外銷屢創佳績,也為更多民眾帶來就業機會。台糖公司為擴大生產規模,致力更新設備、研發技術、改良甘蔗品種,精煉品質更好、口感風味更佳的產品。

當台灣砂糖賺取豐厚利潤,也引起其他國家關注,熟練植蔗技術與製糖技藝享譽國際,讓許多國家刮目相看,紛紛派員前來考察,希望借鏡經驗。

砂糖被視為台灣出口的主力商品,若釋出生產技術,難免陷入與台灣競爭的矛盾。只是,當時台灣深受國際共產勢力壓迫,為爭取更多國家承認,只好被迫妥協,輸出植蔗技術、煉糖技能,並協助訓練人員、建置糖廠,以此轉化為穩固邦交、鞏固國際地位的條件。

以區域來看,東南亞是台灣糖業技術援助的先河。

一九五九年三月,台糖公司組織糖業技術團隊前往越南,協助建置三座糖廠,強化越南反共立場。台灣技術深受越南讚賞,雙方在一九六○年成立「中越經濟合作委員會」,越南希望台灣協助設置更多糖廠,壯大生產規模。

之後,越南持續爭取台糖公司技術團隊前往指導蔗作種植、煉糖技能,也將該國技術人員送來台灣,交由台糖公司訓練。越南學員在台糖公司訓練下,近距離觀摩糖廠生產鏈,學習器械操作技巧,參與甘蔗品種實驗改良,希望複製台灣模式,厚實越南糖業生產事業。

除了越南,台灣也以糖業技術援助泰國、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斯里蘭卡等國,訓練人員、建置糖廠、改良甘蔗品種,嘉惠東南亞國家經濟成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