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印象】 大溪打陀螺

文/鄧榮坤  |2023.04.10
1054觀看次
字級
大溪隨處可見的陀螺地標。圖/鄧榮坤
大溪陀螺公園一景。圖/鄧榮坤

文/鄧榮坤

陀螺,又稱為「陀羅」,閩南語稱作「干樂」。傳統陀螺的形狀大致為倒圓錐,用料通常選用樟木,因樟木有橫向的纖維,一般木頭纖維是直的,容易裂開。如今,也已慢慢出現各式各樣的材質與形狀。

關於大溪陀螺的起源,大溪農會前祕書黃朝欽說,早期開發大溪地區的墾戶人林平侯,在大溪街區中心建了一座通議第大宅。落成之後,匠師紛紛定居於大宅旁,除了開啟大溪木器產業之外,匠師們還用剩餘木料自製陀螺,讓童玩陪伴孩子們打發寂寥時光。

根據大溪美華陀螺博物館文獻資料記載:民國五十七年,大溪雕石師傅簡武雄,基於「小孩打小干樂,大人打大干樂」的想法,以打石的鑿子為軸尖,首創五斤重的陀螺獨特打法,一時蔚為風氣。「一代陀螺王俱樂部」也應時而生,所展示的陀螺大的約一百二十斤,打陀螺用的麻繩比拇指還粗。大溪老街的福仁宮廣場,逐漸成了練習與表演的最佳場所,不但在老街旁闢建了陀螺公園,甚至成為美華國小學生人人皆可上手的運動。

之後,大溪打陀螺文化逐漸沒落,玩家凋零。民國八十六年,美華國小因應「一校一特色,一人一藝」教育政策,結合在地特色發展陀螺運動,每位學生還會收到一顆陀螺當作「入學禮」。美華國小陀螺隊成立至今超過二十餘年,打陀螺已成校內傳統,隊員們不但能表演各項陀螺特技,還自創造獨特招式,讓動作更具挑戰性。

當時的桃園縣政府透過教育政策,為歷史悠久的陀螺文化注入一線生機,也成為大溪當地獨一無二的傳統民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