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子平
經歷了漫長時間的演化歷程,動物的身體會隨著牠的出生地氣候與環境不斷調整設計,使牠能抵擋外來的威脅,持續生存、活動、繁殖,就像狐的靈活適應力一樣。
調節體溫 隨境升降
海豹皮膚底下肥厚的脂肪,是天然的隔熱材,還可以透過內部複雜的微血管系統調節體內的熱量:在冰水中游泳時,微血管收縮,防止熱量散失;當牠躺在石頭上做日光浴時,微血管則會擴張,讓熱量發散。
如果再搭配一些行為的小技巧,動物就更能適應外界更劇烈的氣溫、溼度、風速、輻射的變化。
在炎熱的夏天,蜜蜂會振動翅膀朝著蜂巢搧風,讓空氣流通降溫。當氣溫太高時,牠還會離開蜂巢去找水,回來後再把水吐出來形成水膜,然後再開始搧風,應用蒸發冷卻的方法降溫。
在寒冷的南極,母企鵝產下蛋後,會把蛋交給公企鵝,讓母企鵝可以去遠方覓食。公企鵝會把蛋放在腳上,用肚子溫暖它。當強烈冷風吹襲時,公企鵝們會全部都擠在一起,面對面圍成一個圈圈,用背部抵擋寒風,孵化出來的小企鵝則被集中在溫暖的中央區。
氣候改變 體型改變
不只如此,即使是同一個物種,在不同的氣候區還會呈現不同大小的體型來對應氣候──這就是「柏格曼法則」(Bergmann's rule),德國生物學家柏格曼發現,恆溫動物的體型會隨著生活地區的緯度或海拔增高而變大,所以生活在寒帶地區的人,體型通常都比熱帶地區的人來得壯碩。
柏格曼發現,同一種類恆溫動物的體型,會隨著生活地區緯度或海拔的增高而變大,也就是說,愈低溫的地方,動物的體型愈大。例如,生活在北極的北極熊,牠的體積就會比其它地區的熊的體積來得大。他指出,當動物的相對體表面積(即體表面積與動物體積之比)變小時,可以讓體表熱量的發散率降低,體溫比較不容易流失。這就像一大鍋熱湯保溫的效果,會比一小碗還來得好。
內容節錄自《跳出溫度舒適圈》,商周出版授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