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因社交焦慮拒學 醫師提4點建議

陳玲芳 |2023.04.02
691觀看次
字級
當青少年內心糾葛,時常感到矛盾、衝突,或因社交焦慮拒絕上學,如果親子溝通無效,必要時也可尋求精神科醫療介入。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壓力源大多來自家庭、學業、同儕關係等,恩主公醫院精神科醫師李律恩表示,青少年是成長過程中建立自我認同與自主獨立的重要時期,除了原生家庭的互動,獲得同儕團體的肯定,在青少年的心中,益趨重要。因此,如何「融入團體、維持人際關係」,還能「保持自己獨一無二的特殊性」,同時又期許自己「符合家庭或社會的期待」,時常是此一時期的青少年,感到矛盾、衝突、困惑的來源。

尤其,近三年的疫情起伏,對於人際互動模式的影響甚鉅,近距離、面對面的實體互動減少,隨著疫情降溫,人際互動增加,如何增加「正向」的人際互動,是疫情後須關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議題。

15歲青少女琳琳,個性害羞、「慢熱」,先前因疫情與人實際互動較少,高一開學面臨新環境,在新學校覺得格外緊張不安,不太敢主動和同學攀談,擔心同學都已經開始有各自的小團體,自己會來不及融入、交不到好朋友。因此,琳琳晚上只要想到「隔天要上學」,就會感到抗拒、擔憂,甚至感到腸胃不適,希望媽媽幫她請假。

根據兒福聯盟調查結果顯示,多達7成學生在遭遇情緒困擾時,會優先選擇跟友好的同學或朋友商談,其次才是父母。李律恩提醒,父母需意識到「青少年獨立」的需求,同時扮演監護與督導孩子「身心健全發展」的角色。

李律恩醫師表示,當孩子需要學校心輔資源,甚至精神科醫療的介入,不盡然代表孩子有重大的精神疾病,需要協助的部分往往是「適應上的困難」。圖/恩主公醫院提供

青春期的親子關係,同樣立基於互相的愛與信任。李律恩建議,可透過4方法,與孩子建立良好溝通:

1. 以中立、不要太快批判的態度,傾聽青少年想說的話和在意的事,
2. 以平等的角度,討論遇到的困難,以及可能的解決辦法。
3. 對於青少年的挫折,提供情緒支持,而非責備。
4. 允許孩子練習「選擇」,也會有與父母做出不同選擇的時候。

李律恩提醒家長,當孩子需要學校心輔資源,甚至精神科醫療的介入,不盡然代表孩子有重大的精神疾病,需要協助的部分往往是「適應上的困難」,這些困難可能來自生理、心理、社會等多重因素複雜的交互作用,需要「多管齊下」的介入與協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