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治未病」 審因施養不盲從

陳玲芳 |2023.04.02
715觀看次
字級
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中醫是老祖宗傳承下來的醫藥文化,現代人生病都選擇西醫治療。然而西醫只能做到疾病的治療,中醫卻可以利用中藥來增加病人身體的抵抗力,甚至透過日常「中醫養生」,來預防身體上的各種疾病,進而達到「延年益壽」的功效。

黃耆中醫診所院長游能鴻指出,「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的意思;所謂「養」即保養、調養、餵養的意思。所以「養生」在字面上就是藉由保養、調適、養護及預防的活動使身體遠離疾病的威脅及大自然環境的汙染,達到延年益壽。

在現代醫學,「養生」的定義是有計畫、有系統防止疾病,養護各器官達到最好的功能,增強身體的健康。

動靜結合 形神皆養

中醫的養生,著重在整體性與系統性,主要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治未病」概念源自《黃帝內經》。「治」為治理管理的意思,所謂「治未病」就是能洞見疾病,採取預防性治療,降低發病或病情轉病的可能。而「治未病」之概念,則需透過日常養生來實現。

游能鴻醫師說,雖然中醫在養生有多種方法,但簡單來說,都脫離不了「天人相應、道法自然」、 「形神皆養」、「動靜結合」,以及「審因施養」的四大原則與精神。

一、天人相應、道法自然:簡單來說,就是順其自然,以體現「天人合一」思想。在養生過程中,特別要符 合自然規律、養成規律的生活好習慣,而不可違背自然規律。並且要「飲食有節、 各取所需」,儘量吃當季與當地的食物。

二、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也就是說,除了身體健康,也同時要注重心理的健康,並且做到「精神樂觀、積德行善」。

圖/pexels

三、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只不 過,中醫養生也同樣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並且強調要依據不同季節、年齡與時間,從事適合及適量的運動而非勞動。

四、審因施養:中醫所強調的養生方法,從來就不拘一法或一式,都是依照「形、神、動、靜、 食、藥」等多種途徑與方式來進行養生活動。而除了以上不同方式之外,中醫養生也同樣注重要「因人、因地、因時」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養生方法,以符合「審因施養」與「辨證施養」的原則。

中醫養生 不宜盲從

近年來,國人的健康意識抬頭,各式各樣的養生方法應運而生,但是根據兩岸中醫師的觀察來看,大多數的民眾只會「盲從」跟隨,去看待這些養生資訊。其實在這些各式各樣的中醫養生方法中,也是需要依照體質及症狀的不同選擇養生方法。游能鴻建議民眾,在聽取資訊的同時,最好能詢問適合的養生專家或專業的中醫師意見,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

今(2)日下午2點到4點,在線上有免費視訊課程,由牛津眼科診所院長趙效明主講「中草藥在視網膜缺血的療效和機制:從實驗室到臨床前」,以及黃耆中醫診所院長游能鴻主講「探討兩岸中醫師的養生觀」,免事先報名,網路查詢關鍵字「瘋中醫 基金會」即可找到入口,或上「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網站查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