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 3成藝術工作者收入少一半 逾半數壓力超標

曹麗蕙 |2023.03.27
779觀看次
字級
藝創工會今(27日)天偕同多個藝文團體召開發布記者會,並就改善藝術工作條件提出以下3 項訴求:公布身分認定機制、重視職業心理健康、定期辦理研究調查。圖/記者曹麗蕙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新冠疫情對藝術工作者衝擊有多大?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今(27日)天公布「2023年藝術工作勞動調查」,發現有6成藝術工作者因疫情收入減少,更有3成者其收入減少超過一半,平均月薪資中位數級距也從2019年的「3~4萬元」下降至「2~3萬元」;在心理壓力上,更有超過半數壓力超標,2成已達建議應就醫程度。

藝創工會偕同台灣藝文空間連線、台灣視覺藝術協會、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台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以及立委王婉諭共同召開記者會,除了公布調查結果,並就改善藝術工作條件,向文化部提出3項訴求,包括公布身分認定機制、重視職業心理健康、定期辦理研究調查等。

藝創工會理事長杜珮詩表示,這次是在2周的調查時間內,獲得共819位藝術工作者填答,填答者遍及視覺、表演、影視藝術工作領域。對比2019年調查數據,可以看到藝術工作者收入明顯受到疫情影響而急遽惡化,而身兼多職的非典身分藝術工作者,高達7成收入減損。「因為其接案工作為主的工作特性,在疫情期間首當其衝,抵抗程度的確較差,沒有簽約習慣者,更因為得不到紓困資源衝擊更大。」

杜珮詩也指出,今年調查增加探究藝術工作者的心理壓力問題,除了發現藝術工作者超過半數壓力超標,2成已達建議應就醫程度,交叉比對藝術工作者生活壓力來源與工作困擾有高度正相關,且不分性別、領域,呼籲文化部應及早投入資源,關注藝術工作者的職場身心健康。

此外,調查也顯示,長達3年多的疫情衝擊,共有52%藝術工作者獲得藝文紓困、14%有需求卻沒有獲得藝文紓困資源,在獲得藝文紓困者中,大多數感到藝文紓困幫助有限不足以協助度過難關;未獲得藝文紓困資源者中,以不熟悉申請流程無法申請、未獲審核通過為主。

杜珮詩說:「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修法將近2年,藝文急難救助仍看得到吃不到,「目前藝文紓困政策的侷限性,使得高達47%的藝術工作者都期待,未來政府應建立完善藝文工作者急難救助法規。」而其中藝文工作者救助的關鍵在於「藝文紓困身分認定」環節,對於藝文工作者身分認定機制應盡快公布。

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長何孟娟也分享,從這次調查可發現藝術工作者的平均薪資落在最低薪資的2至3萬,問題解決方法會卡在藝術家身份認證上,在1977年法國已經開始對獨立藝術工作者有社會保險等相關保障,視盟在2005年也有做過藝術家身份認證的研究,在當時即已發現這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期望結合這次藝創工會提出的訴求讓該問題能被推行和解決。

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理事謝鎮逸指出,身為藝術領域的工作者,從事非典型勞動,在高工時、高產出的壓力下工作,卻難有穩定的收入來源,相對不健康,「未來我們希望能在健全的勞動條件下工作,希望文化部能有進一步措施,以逐步改善藝文從業者的勞動狀況。」

立法委員王婉諭指出,文獎條例修法兩年,文化部仍未提出認定方向,導致紓困申請混亂,藝文工作者的收入與壓力也持續惡化,「從今年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到,整體藝文工作者的平均薪資顯然有一個很顯著的衰退。更令人感到憂心的是,不僅調查中超過半數藝文工作者壓力超標,甚至有兩成已達應就醫尋求協助的標準」。王婉諭也要求文化部在六月前完成身份認定機制,並與工會討論勞動調查與心理健康介接平台的建立。

文化部綜合規劃司魏秋宜司長表示,藝術家身分認定機制的研究已經在進行中,也承諾六月底前會公布藝術家身分認定機制的方向,並在期間與民間公協會商談今年勞動調查的範圍與研究方法,也會對疫情後的藝術從業者的身心狀況探討,尋求專業的合作夥伴,幫助藝文工作者的身心健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