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高愛倫
和吳淡如聊天。
她說:「我時時刻刻都有寫書的新題材,停不下來的積極,像極了強迫症。」
我說:「我從電腦改成用手機,因為更加方便,隨時可寫,現在已完全是失控的上癮症。」
所幸,我在任何場合都有耳聽八方的內建雷達,隨時把亮耳的話題納入單元,當下文不成章無所謂,靜下來時,可以在回味深思中,重新整理貫穿一篇感悟飽滿的生活見解。
五年寫四本書,這樣的作品密度,讓我憂心對我有好感的讀者,會不會因抬愛我而產生經濟負擔?所以,我會一再建議出版社定價下修,「便宜一點,再便宜一點」,我不但這麼說,也甘願毫不猶豫的刪文刪字,希望自己絕不敝帚自珍的性格,能體貼降低出版社的成本風險。
二○二二年底,我買了電子閱讀器;如今已經半年了,除了當初手把手的教學一小時,迄今,我就沒在上面看完一本書。不,精確的說,我根本沒再打開閱讀器,只在email上收閱新書的介紹。
所有習慣的改變都是人性的巨大挑戰,單單要從紙本書進入電子書這個念頭,在想了幾年也終於買了閱讀器之後,還是被一個沒有溫度的感覺,徹底甩開端捧電子書的慾望。
我沒妥協閱讀器的另一個原因是,這個產品設備是為閱讀而生,一旦盯著螢幕白底黑字,不但手持紙本書的很多情懷意境會被洗掉,對視力的傷害絕對更甚紙本閱讀。
至於不囤紙本書可節省居家空間的論點,我有我的固執,深深相信,如果不是因為書的陳設自成規矩,我的家,大概會更亂吧。
我在五年前遷居時,做的最大突破,就是把流行音樂的有聲出版與精裝成套的名家大書,一次清光,真是讓我後悔至今;很多徘徊在腦海的難忘經典,終究會在歲月流逝裡失去完整記憶,想要參考運用,已遍尋不得,網路也無從填補這塊想念卻黏合不起來的閱聽之樂。
喜歡閱讀與喜歡寫作,讓我對文字的溝通有耐心、有共情、有同理。以三月上架的新書為例,我必須承認責任編輯何靜芬,對我加分作用甚大,三十八篇文章,在她的調動、歸納與排序後,點燃了引人入勝的閱讀情緒,我在電台直播節目裡也忍不住讚美她。
寫作是把單一事件,一一連結成一種建樹觀念,以我和吳淡如的「強迫症」、「上癮症」之自我認知,讀者或可理解:寫作的過程與結果,其實是以「分享」為最強大的意圖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