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北歐式健走 訓練全身肌耐力

陳玲芳 |2023.03.24
1361觀看次
字級
北歐式健走,是雙手握著特製的手杖,在行走時給予全身額外的推進力,其靈感源於滑雪時雙手持滑雪杖推進全身前行。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人一旦喪失行走能力,除非使用其他方式強加鍛鍊,否則幾乎無可避免地,會遭受肌肉流失(肌少症)與心肺功能衰退的困擾,健康也會每下愈況,長期甚至可能危及性命,足見「行走」的重要性。復健科醫師指出,「能走」確實為年長者續命的關鍵之一,建議可善用「北歐式健走」,訓練全身的肌耐力。

臻心復健科診所醫師邱之擎表示,「行走」在一般人生活中,常占有相當的比重,但若僅把行走視為「要完成某件事情」過程中的一個必需環節,那多半行走的優點,僅指止於「維持現有體能」之消極利益。

反之,若能善用行走,將其擴增到涵蓋「全身」的肌力和耐力訓練,即可創造更多的積極利益,那麼「走路,也就不僅止於走路這麼簡單了」。北歐式健走,正是在此概念下,應運而生。

滑雪靈感 全身運動

「北歐式健走,是雙手握著特製的手杖,在行走時給予全身額外的推進力,其靈感源於滑雪時雙手持滑雪杖推進全身前行。」邱之擎說。

邱之擎醫師說,有別於一般走路使用下半身肌肉為主,北歐式健走加入大量使用「上半身」提供肌力幫助行走,讓走路從半身運動,變成全身運動,因此值得大力推薦。圖/邱之擎醫師提供


「人是兩隻腳走路的動物,北歐式健走杖,可以讓行走從兩隻腳,變成等同『四隻腳』,如此便可大幅減少下肢的平均受力,顯著減少對關節的負擔,而延長行走時間。」邱之擎因此大力推薦。

他強調,當活動受到病症限制時,應優先考慮的不是「減少」活動,而是適當地使用「輔具」,讓患者於「無痛」前提下,儘可能保持以往的活動。

北歐式健走杖可藉由轉移部分加諸於下肢的壓力,來減少甚至消除行走時的疼痛,是用來幫助維持行走功能的良好輔具。圖/邱之擎醫師提供

邱之擎強調,對於膝蓋有問題,甚至下肢其他部位如髖、踝有問題的患者,北歐式健走杖,便可藉由轉移部分加諸於下肢的壓力,來減少甚至消除行走時的疼痛,堪稱是一個有助於「維持行走功能」的良好輔具。

長者運動 首避傷害

許多人不知「肌力」與「肌耐力」的差別何在?邱之擎說,前者是指以「出力大小」論強度的運動,後者則是以「出力時間」論強度。日常生活中需要肌力的動作包括搬/提重物、重訓、大部分球類運動、短跑衝刺等;需要肌耐力的動作則有慢跑、游泳、騎腳踏車、走路及上下樓梯等。

他解釋,上述各類型活動,無法純粹以「單項」來論斷,譬如重訓,就不全然是肌力。而為求增加力量加重槓片,雖為增強肌力無誤,但若是增加動作反覆的「次數」,讓訓練時間延長,便是增強肌耐力。

邱之擎提醒,高齡人士從事肌耐力訓練,「首重不受傷」。因此,理想的方式,是從事走路(如每日八千至一萬步)、瑜伽、皮拉提斯、禪柔、太極等,較為「和緩」的運動。執行這些運動,仍須建立在「無症狀」的正常情況;倘若身上有筋骨相關不適,則在運動之前,宜徵詢醫療人員,以確保不會「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