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鍊3處肌肉 有助身強體健 文/石黑成治(消化外科醫師、健康教練) |2023.03.04 語音朗讀 268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Pexels 文/石黑成治(消化外科醫師、健康教練)人體肌肉需要多鍛鍊,除了維持基本體態,最重要的是能促進身體代謝、預防慢性疾病、腰痛、便祕等,還能保持身體平衡,避免跌倒。有三處肌肉特別需要好好鍛鍊,但要怎麼訓練呢?因為一般人並沒有要以成為健美選手為目標,所以不用把身材練到令人嘖嘖稱羨的地步,但仍須預防全身的肌肉萎縮,讓肌肉能維持在可一直活動的狀態。雖然從事不同種類的運動可以達到上述的目的,但比起散彈打鳥,什麼都去嘗試,把目標鎖定在訓練需要動到的肌肉部位,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等到養成運動習慣後,再增加其強度。我建議可以把「四分鐘高強度間隔訓練」,設定為個人運動的目標。具體的做法是,為了能藉由鍛鍊心肺功能和肌力的平衡,可以採用「二十秒運動,十秒休息」,合計共做八次的TABATA 間歇訓練(Tabata Training)。並在執行過程中,加入以下這三種肌肉鍛鍊項目。活動部位1 肩胛骨周圍肌肉肩胛骨一帶有許多不同的肌肉,其中稱為「旋轉肌」的肌肉群,負責把肩胛骨和手腕的骨頭連結在一起。因為旋轉肌屬於「深層肌」,若不刻意鍛鍊,就容易萎縮。俗稱四十肩或五十肩的症狀,多半都和肩關節的穩定性變差有關,而旋轉肌肌力的衰退,也是造成症狀發生的原因之一。因為以旋轉肌為中心的訓練較專業,所以並未介紹,但我建議大家可以多做伏地挺身以強化肩膀附近的肌肉。當你做伏地挺身時,請在腦中想像,當身體往下時左右兩邊的肩胛骨有確實靠近的感覺。位於左右兩側肩胛骨相近之處,存在一種名為「棕色脂肪」的特殊脂肪,這種脂肪只要一經燃燒,就能提高人體的代謝。因此只要不斷刺激該部位,就能提高身體的溫度,達到促進代謝的目的。棕色脂肪較多的人,比較不容易罹患心律不整、高血壓、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以及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對於肌力較弱的人或女性,因為做伏地挺身可能易傷到腰,所以可用膝蓋著地的方式,或是借用牆壁做推牆式的伏地挺身(見圖1)。圖1:伏地挺身。圖/時報出版提供活動部位2 肚臍以下腹肌讀者們看到「肚臍以下的腹肌」這幾個字,是不是不太懂是什麼意思呢?一般人提到「腹肌」時,腦海中浮現的大多是左右各有三塊肌肉的印象,這部分的肌肉若結實又清晰可見,就會被稱為「六塊肌」。腹肌又稱為「腹直肌」,在人體的左右兩側各有四塊。其中最不起眼的當屬肚臍以下、腹直肌最下方的部位。如果此處的腹直肌肌力衰退,就會讓肚子凸出來。身材如幼兒般肉肉的人,其實就代表他的腹肌肌力很弱。一旦這個部位的肌力不夠,人體內就會腹壓不足,進而引發腰痛和便祕。在日本的禪和武術中稱此處為「丹田」,這肚臍下方數公分之處,被認為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中樞。據說要是能在呼吸時把注意力集中在丹田,就能收到調整自律神經及改善疲勞的功效。然而若平日沒有鍛鍊以及使用腹直肌最下部肌肉的習慣,那麼要想把力量集中在丹田來呼吸,也不可能一蹴可幾。可以說,對肚臍以下,亦即對腹直肌最下方的肌肉進行鍛鍊,是維持生命活動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哪怕是一般人經常會做的腹肌運動,例如仰臥起坐,也很難鍛鍊到腹直肌最下方的肌肉。要想訓練此處的肌肉,重點不在上半身,而要做抬腿的動作。像「仰臥舉腿」,就是以躺姿、交互抬腿的一種運動。藉由做仰臥舉腿,我們可以練習如何把力量集中在下腹部(見圖2)。為了不傷到腰部,我們需要把全部的精神集中在肚臍以下的腹肌。圖2:仰臥舉腿。圖/時報出版提供活動部位3 臀部肌肉一個人在喪失了步行的能力後,臀部肌肉會萎縮得最嚴重。臀部肌肉和腹部及背部的肌肉,共同支撐著我們的身體。因為臀部肌肉力量衰退的人很難做到單腳站立,所以當他們在站著穿褲子或襪子時,就很容易重心不穩。提到鍛鍊臀部肌肉的方法,相信有許多人都會立刻想到「深蹲」,但一般深蹲主要鍛鍊到的其實是大腿的肌肉而非臀部。由於我們鍛鍊肌肉的目的是為了維持日常生活所需,因此我推薦大家不妨試試,只是單純從坐在椅子上的姿態到站起來的「椅子深蹲」(見圖3)。椅子深蹲就是從坐在椅子上的姿勢到站起來,然後慢慢回到椅子上,接著再站起來的反覆循環。大家在做椅子深蹲時,請別忘了我在上個運動時提醒的,要把力量集中在腹直肌最下方。在做椅子深蹲時,如果能毫不費力就站起來,則可進一步嘗試多數人起初並不容易做到的只靠單腳站起來。如果覺得只靠單腳站起來有困難,可以試著在屁股已經離開椅子後,再從雙腳站立改為單腳,然後慢慢坐回椅子上。椅子深蹲可以任何時間做,包括上班時的休息時間。除了所介紹的鍛鍊這三種肌肉部位的方法外,當然還有許多不同的鍛鍊方式,各位可以自行上網搜尋,或向熟悉該領域的教練請益,在晨間的運動時間進行不同的訓練。因為一直做相同的運動,身體就會習慣該動作所帶來的刺激,結果弱化了鍛鍊所產生的效果。圖3:椅子深蹲 圖/時報出版提供心理聊天室專注當下,壓力減半各位是否過著無憂無慮、沒有壓力的生活呢?壓力不但會使人罹患憂鬱症等精神疾病,也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自體免疫疾病等許多慢性疾病的原因。人只要活著,就不可能沒有壓力。如何讓自己逃離壓力所帶來的影響,以及明白如何排出壓力所產生的毒素,和飲食與運動這兩件事,具有同等重要的優先性。壓力的兩大成因來自人際關係和財務狀況。尤其是人際關係的壓力,因為會出現在職場、學校和家庭等日常生活中,所以每天都得費盡心思應對。當我還在大學醫院工作時,人際關係的煩心事也經常讓我傷透腦筋。「為什麼連這麼簡單的事情都不懂呢!」「那個人真的是有病,也不設身處地想想,是誰在幫他收拾善後的!」「那傢伙完全沒在用腦嘛!這種事不用特別交代也能理解吧!」就算沒有和人當面發生衝突,我的腦中還是經常被前述這些負面想法占據。但是現在,我已經幾乎不會把時間花在這種事情上了。會發生這樣的轉變,源自於我讀了戴爾.道頓(Dale Dauten)所著的《你工作快樂嗎?》一書。本書的內容,是主角覺得他的工作既無聊且不具發展性,並對未來深感迷惘不安,但他又害怕改變,不敢走出舒適圈,所以遲遲無法離職。就在此時,有位智者老人給予他許多實用的建議。我很認同書中的某些見解,例如「明天我會成為和今天完全不同的自己,每天都要嘗試新的事物」、「當你還在做計畫時,世界卻在不斷改變,因此不要再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計畫上」、「追求完美只會讓做事綁手綁腳,我們應該在行動的過程中隨時自我調整」、「我們要努力活在當下」。讀完這本書後,我就不再把時間浪費在感受壓力上了。只要能夠把精神集中在當下,每天所累積的壓力就會減少一半。圖/Pexels一般人經常會對昨天、去年發生的事情,甚至是明天可能發生的事情感到惶惶不安。然而我們所能掌控的,其實只有當下這個瞬間的自己。《湯姆歷險記》的作者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在我漫長的人生裡,雖然曾經有過許多讓我煩惱的事情,但這些事情中的絕大部分,最後都沒有發生。」流行樂歌手約翰‧藍儂也曾表示:「人生就在我們做計畫的時候悄悄溜走了」,他想表達的意思是,我們應該把焦點放在當下,專注在現在所過的生活。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並非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需要透過訓練才能學會。我們不應該把力氣花在挑別人的毛病、堅持個人見解的正確性,或企圖改變他人。只要能夠把精神集中在當下,每天所累積的壓力就會減少一半。(摘自《少食生活》,時報出版) 前一篇文章 【養眼專欄】 別讓寒流成為 眼睛的惡夢 下一篇文章 全球8億人有肥胖症 5大原則預防保健康 熱門新聞 01是「九命胖貓」! 8.5公斤6樓摔落砸破汽車玻璃仍沒事2023.06.0102中職/蘇智傑棒打鄭浩均 獅迎4連勝 2023.05.2703百年謎團破解了 土星環只有4億歲2023.05.2804世遺旅遊 疫後觀光熱點2023.05.2805緩解胃部不適 這四款飲品有益健康還助消化2023.05.3006【研朱札記】《臺南孔廟的音樂》──黑澤隆朝手稿 2023.06.0107社論--歐盟反中調子趨軟 北亞北約出現苗頭2023.05.2708社論--企業選擇與產業政策2023.05.2809後疫情時代 健康飲食5大關鍵2023.05.2710高薪族群 平日就為自己不斷加分2023.05.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後疫情時代 健康飲食5大關鍵【中醫專欄】幫媽媽順利度過更年期【護髮養生】三千煩惱絲 顧好 免煩惱!職場媽媽遇到小孩生病時……骨質疏鬆非長者專屬 高風險者應盡早檢測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