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佛安僧】剎宇庵堂 有何區別

 |2023.02.26
22315觀看次
字級
「寺院」為佛寺的通稱,是僧人駐錫修行辦道的處所。圖/新華社

文/本報綜合報導

「寺院」為佛寺的通稱,是僧人駐錫修行辦道的處所。印度最早的寺院,是佛陀在世時,設立於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及舍衛城的祇園精舍。《大宋僧史略》卷上記載,「寺」的名稱,源於官方所設立接待外國賓客的鴻臚寺;西域僧人東來,多先以鴻臚寺為館,再移住他處,後稱僧尼所住的地方為寺。

寺院歷經朝代變換,或因用途有別,或因建築各異,而有種種別稱。剎、宇、庵、堂四個字,是一般普遍常說、常聽到的,但是真正明白其中意義及來源的人,則並不太多。這四個字到底是何意思?有什麼區別?

■剎

 稱「梵宇」者,更明顯指出佛教寺院的清淨,凡有僧舍之處,即有佛法存在。圖/資料照片

如果有人問:「請問貴寶剎在哪裡?」這很容易理解,是在問「你的道場、你的寺院在哪裡?」照此,寶剎的意思,便是寺院的別名,其實不然,剎原本並不是寺院。在佛典中,剎是土地的意思,世界由土地而成;剎又可做世界解釋,所謂「百千剎土」,亦即百千世界的意思。因此,所謂寶剎,即是眾寶所成的國土或世界,唯有諸佛的國土世界,才是眾寶所成,所以「寶剎」一詞,亦即諸佛國土的尊稱。

此外,寶剎也是寶塔的異名,據《雜事律》中的造塔規定,凡為如來造塔,必須在塔中安置寶瓶,所以稱為寶塔。同時,凡是造塔,多為供養三寶、安置三寶而設,故也稱寶塔。寶塔稱為寶剎者,最初見於史冊記載是《南史‧虞願傳》:「帝以故宅起湘宮寺,費極奢侈,以孝武莊嚴剎七層,帝(宋明帝)欲起十層,不可,立分為兩剎,各五層。」

至於以僧舍而稱為剎,有《宋史‧危稹傳》記載:「漳俗視不葬親為常,往往棲寄僧剎。」同時,佛弟子亦有以梵剎稱僧舍,為什麼要以「剎」來作為佛教道場的名稱?不外是對佛教道場的尊敬,視每一僧舍即為一個佛國淨土。因為住在僧舍之人,將來必定成佛,僧舍之清淨莊嚴,亦如佛國淨土。

■庵

 有的小型僧舍,並不用草覆蓋,而是用磚瓦,於是「菴」字又變成「庵」。圖/資料照片

庵者,本來是一種草的名稱,原名菴閭,形似蒿葉,可以用來蓋屋。以僧舍稱庵,佛典中無考,但有一個根據,〈四分比丘戒單墮法〉第二十條,有謂比丘作大房舍,指授覆菴,齊二三節。也就是說,比丘起大房舍,教人以草蓋屋,不得超過二到三層。所謂菴者,便是以草蓋屋的意思。

因為中國古代蓋小房子,多用草覆,並以菴閭為主,故稱草寮為菴。中國比丘在山野靜居,也以草寮棲止,這與所稱的「茅棚」有密切的關係,漸漸習以為常,便將小形的僧舍,稱之為菴。又因有的小型僧舍,並不用草覆蓋,而是用磚瓦,於是「菴」字又變成「庵」字。

在佛典中,以菴為道場的,只有一個菴羅樹園,但菴羅不是草名,而是一個人名,她獻出了一座園林,供養佛陀。《維摩經‧佛國品》說:「佛在毘耶離菴羅樹園,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此一菴羅樹園,雖是佛時道場,但與中國所稱的菴,並無瓜葛。

■宇

 佛教寺院的建築多效宮殿規模,所以畫棟飛簷,這也是寺院一大特色。圖/資料照片

「宇」的意思,是四方上下,也就是一種世界觀。但是俗稱「廟宇」者,原是指寺院;又有稱「梵宇」者,更是顯明指出佛教寺院的清淨。若原指四方上下,而後稱寺院者,究竟為何?

原來,「宇」字也可當做房屋來講,《易經‧繫辭傳》有「上棟下宇」之句,是說屋上為棟,屋下為宇,宇者,屋之邊緣。《說文解字》釋:「宇,屋邊也。」可見,宇者,又可當做屋簷或飛簷解釋。但是,如果稱「宇內」者,一定是指天下,而不是屋簷內。

因此,僧舍稱為「宇」者,有兩種原因:

第一、佛法之大,無所不包;佛法之妙,無微不藏;佛法之奧,奧在大小無礙,廣狹兼容,所謂「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因此,凡有僧舍之處,即有佛法存在,僧舍雖小,佛法無邊,故以四方上下,而稱之為僧舍。

第二、中國佛教寺院的建築,多效宮殿規模,所以畫棟飛簷,這也是佛教寺院一大特色。故以清淨的畫棟飛簷——梵宇,來區別王家五欲享受的畫棟飛簷。

■堂

 佛陀在世時就有講堂,供佛陀說法,尤其是說戒時以室內為宜。圖/資料照片

堂者,廟堂、公堂、明堂,都是中國王臣所居或官署之處。據《說文解字》:「殿也,正寢曰堂。」凡是正殿,便可稱之為堂。佛教的佛堂,也是僧園之中的一個建築,不是單獨存在的。叢林中以接待客比丘處為客堂,禪修之處為禪堂,吃飯之處為齋堂,但是供奉釋尊及諸菩薩聖像之處不名為堂,而名為殿,殿的位置要比堂的位置為高。

佛堂的來源,在佛典中可以找到,比如《四分律》中提到,佛在曠野城的講堂,以及毘舍離獼猴江邊的樓閣講堂。據《維摩經》說,維摩居士,曾以他的神力將菴羅樹園變成一座大講堂。還有《梵網經‧心地法門品》:千百億化身的釋迦佛,現身十處說法,第一處便是金剛座及妙光堂(亦名普光明殿)。

由此可見,佛陀在世之時,早就有講堂,是供佛陀說法,尤其是說戒時用,因為說戒不許外眾偷聽,故以室內為宜。講堂之中供養佛塔,是次要之事,唯有佛堂,才是安置佛之處所。依照《毗奈耶雜事》,佛的處所,只能稱為香室、香堂與香殿,卻又不得直呼之為佛堂,這也說明了室、堂、殿三者,在印度並其實未嚴格區別高下等第。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