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6招學起來 擺脫「開學症候群」

陳玲芳 |2023.02.09
819觀看次
字級
寒假過後「校門開」,代表孩子的生活終於可以回到常軌;然而,家長卻又開始擔心孩子回校後,是否能夠快速適應。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兔年長達24天的寒假即將結束,許多學童家長都抱持「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心情。精神科醫師提示6個撇步,教家長逐步將孩子調整回開學模式,成功擺脫「開學症候群」。

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劭芊表示, 「校門開」代表孩子的生活,終於可以回到常軌;然而,家長卻又開始擔心孩子回校後,是否能夠快速適應?每天下課後是否又會時不時接到老師的告狀電話或line訊息。

「開學症候群」就像大人的「收假症候群」,在一段長時間假期後,重返學校時所面對的環境變動,以及個人作息變動等,在適應上可能出現壓力反應與身心變化。

雖然同樣面臨焦慮與憂鬱情緒,症狀則會因孩子的年紀,而有不同表現。如年幼孩子可能會變得容易耍賴、哭鬧,抱怨肚子痛、拒絕進食等。她不諱言,人類是「習慣」的動物,偏偏「好習慣」的養成,永遠沒有「壞習慣」來得容易或持久。

專家建議家長應扮演「聆聽者」角色,多聽孩子在學校的生活,適時給予關心與支持,降低孩子開學後的焦慮或壓力。圖/pexels

6招預防開學症候群

預防開學症候群,陳劭芊建議先做好6項準備:

1. 調整作息、預防收放假時差:
許多孩子開學後,必須早上六點就出門,但是假日時卻是「不到中午不起床」類型。建議家長在收假前一星期,循序漸進地從每天提早半小時到一小時開始,調整早上起床與晚上入睡時間。

2. 檢查作業、完成上學前任務:有些孩子習慣把假期作業拖到最後一刻,沒有完成的壓力與擔心,也會造成開學 後抗拒上學的主因。趁著假期前的周末,協助孩子把未完成清單解決,自然可無壓力輕鬆面對繳交期限。

3. 準備用具、建立上學期待感:每到開學季,各大文具用品店會出現開學折扣,雖然這是商人促銷手法,但對於孩子適應也有重大心理功用。陪同孩子準備新學期的小文具或相關備品,可增加對上學的正面期待,「療癒系文具」也有安撫焦慮之效果。

4. 調整活動、增加心理抗壓性:利用假期最後一周,讓孩子增加靜態收心活動、減少3C產品使用,同時維持固定運動放電時間,讓身體與心理都調整至「較有彈性」面對壓力的狀態。

5.預先演練、面對開學新挑戰:面對新學期,會有巨大轉變的孩童,可先陪同孩子了解新環境狀況、討論可能面對難題挑戰,如開始要上全天課、留晚自習,與相關應對處理方法。事先了解與演練,可減少孩子面對突如其來難關的挫折。

6.愈挫愈勇、不急著喊停逃避:無論事先準備多充足,仍會有意外困難與情境,可能讓孩童上學沒幾天後就開始喊著不想上學、不想去補習班、要請假等。遇此狀況,可先了解孩童抗拒或不適應原因,一邊設法解決,一邊盡量維持原本生活模式。避免孩子因為逃避,造成後續的惡性循環。

年幼孩子如因「開學症候群」變得容易耍賴、哭鬧,抱怨肚子痛、拒絕進食等,老師與家長應有耐心開導、協助適應。圖/pexels


4要點擺脫負面影響

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理事長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張自強表示,下周一(2/13)開學日,有些孩子可能出現「開學症候群」,他提出四項要點,供家長參考,期能擺脫相關負面影響。

1. 把握時間多運動:透過運動降低開學壓力,增加學習活力,避免懶散的態度。

2. 回家約定使用3C時間:晚上十點前就寢,避免睡前使用3C產品,以免影響入睡,可搭配輕柔音樂助眠。

3. 調整生活作息:長假期間無時間壓力,放任作息不正常或花過多時間玩樂,唯有逐步調整作息,才不會影響正常上課學習。

4. 增加親子溝通時間:家長應扮演「聆聽者」角色,多聽孩子在學校的生活,適時給予關心與支持,降低孩子因開學換老師或換班級的焦慮或壓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