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廖翊安為了思念父親廖永祥,與當年留給她的時空膠囊,在父親過世後十七年後,在大稻埕空間重建故居樣貌。圖/廖永祥醫師生命教育協會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前抗SARS台大胸腔科醫師廖永祥,除夕癌逝17周年,30歲的女兒廖翊安,在北市大稻埕展場重建父親故居,用智能AI語音互動與藝術展覽「老爸的時空膠囊」紀念父親。廖永祥雖早在就讀大四時,即知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者,但因定期的B肝抽血檢查正常,以為自己身體很好,一直沒加做「腹部超音波」。他的故事,也促成了未來肝病防治的新方向「每年應該掃描一次腹部超音波」。
1999年二月十日星期三上午是廖永祥固定為病人做胸腔超音波檢查的時間,當檢查結束後,想到最近身體的警訊與妻子的叮嚀,決定把探頭往自己腹部掃描,螢幕上十一公分大的肝腫瘤,讓他嚇呆了,也讓台大醫院動員起來,在周五、春節前最後一個上班日的第一台刀,由李伯皇醫師為他切除了三分之二的肝臟。
不料五個月後,卻再度長出兩顆腫瘤,抗癌病程中曾四度復發,即使黃冠棠醫師和家人曾提出「捐肝移植」提案,但廖永祥不捨家人冒此風險,決定自己承擔後果。
罹癌7年 開刀離世
儘管最初肝病專家告訴他「只剩半年壽命」,但在家人關懷、自己努力和上帝的憐憫之下,廖永祥在七年後的開刀日離世,2006年2月12舉辦告別禮拜。2007年11月11日,社團法人廖永祥醫師生命教育協會成立,持續分享他的生命故事與從事公益服務。
廖永祥醫師,1961年出生於瑞芳鄉下,壯年離世的祖父是煤礦工,父親是台電工人,家境清苦,從小就立志發奮讀書,憑著聰明和努力如願考上建中、台大醫學系、台大住院醫師、主治醫師,並在1998年底以第一名拿到台大醫學博士學位,正展望似錦前程時,一個多月後卻被判定只有半年的生命,他形容自己「彷彿從青天摔落地獄!」
廖翊安(左)和妹妹廖翊如(右)共同打造父親廖永祥生前場景,藉由回憶思念父親、傾訴孺慕之情。圖/廖永祥醫師生命教育協會提供
重建故居 面對永別
策展人廖翊安表示,這次展覽是她和妹妹將國中、小階段和父親罹患肝癌與病逝的時光,在北市大稻埕展場重建父親故居,且利用AI智能語音機器人系統,用互動及裝置藝術展覽方式紀念父親,試圖重回當時父女面對「永別」死亡課題。
「每年全家過年除夕圍爐時,我總是特別想起爸爸,當年父親要我們用書信及交換日記方式來記錄彼此心事,17年過去了,這些書信成為我們人生中最寶貴的心靈資產及可以傳承的『家書』。」廖翊安說,本來兩年前展覽就要舉辦,但疫情的變化使得活動延宕再三,最終卻剛好選在這別有意義的時刻展出。
回到老爸十五年前的房間,打開的時光膠囊書信,裡面有父親和女兒的回憶、及父親想要教導女兒的生命功課,還有他想留給女兒的支持鼓勵、想說卻無法陪她一起長大的話。【老爸的時空膠囊】展覽共節選啟程、冒險、獨立、分享、自信、新生等故事主題。展出時間為2月4日至19日,台大醫學系同學及同事將於2月11日周六下午2點,出席大稻埕老宅展場「在場咖啡」茶會與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