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光炎
文/戴曉楓
「在佛教裡,幫助我們修行的三種心靈食糧,就是『信願行』。」星雲大師說。而學佛的第一道關卡就是信,正所謂信仰,得先相信,才得仰望,方生力量。
有位不信諸神的大嬸問作家王鼎鈞的母親:「神在哪裡?既然看不見,我又怎麼能信他?」王母的回答,給年少時、亦未有信仰的我,留下深刻印記,她說:「眼睛的用處是有限的。你可以看見我的嘴在動,你看不見我發出的聲音,聲音要用耳朵聽……看不見花香,花香要用鼻子聞。你可以看見鹽,你看不見鹹,鹹味要用舌頭嘗。」
不用肉眼看佛,是用信願行來感受與實踐佛教,佛菩薩,確實存在。
長我幾歲、濡染佛法多年的香港好友,某次我們在淡水小攤吃食,談天內容,不復記憶,但他說:「我學佛之後更謹言慎行,生怕人家指著我說:『你們這些學佛的人……』」在我初初學佛的心上,敲上一記警鐘,時刻提醒我,與其勸人學佛,不如自己身體力行,身教更勝言教。
有了信仰,也發了願,更不可中斷的是自我反省、修持,將佛法實踐在日常行為中。
有幸如我,適逢其會,在工作之餘,得以教授口語溝通、文字寫作等課程,往我的「助」願又邁進一步,怎麼說呢?不是人人都舌燦蓮花,如何讓其得以表達順暢,我如何助以「一課」之力?許多人曾因現實而覆蓋、掩埋一個寫作的夢,寫作課恰恰可讓他們一周擦拭一次,讓夢漸清,拾筆成真──我非常感恩這樣的機會,運用自己專長來行願。
在法師的鼓勵下,我放膽將自己對佛法的學習融入課程,比如青年書院的情商溝通課,從《法華經‧安樂行品》的「住忍辱地,柔和善順」、《無量壽經》的「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好情商是能從經典裡面學習的,佛法不似想像中遙遠,反而更貼近生活,有佛法,的確就有辦法!
無論是為道場培育更多文宣寫手的新聞寫作課,或者是透過書寫自我療癒的幸福書寫課,都以「八正道與寫作關係」為第一堂課的主旨;八正道的正見、正思惟、正語等皆乃寫文的根本價值觀,而正勤即是寫作的精神,寫與作皆為動詞,同學佛一樣,都得精進──每講課一次,就多提醒自己,溫故知新,受益良多,以為助人,其實助己。
智諭老和尚對佛法有個比喻:「誰到過太平洋最深的地方?大家說沒去過,而我去過。太平洋最深的水和基隆海邊的水是一樣,你只要腳踏入基隆海邊的水,就到了最深地方。」佛法近如基隆海邊,沒那麼遙遠,最重要的是,海能紓壓,佛法能療癒,但非得要親自碰觸。
所以我很幸運,在學佛道上,有一群又一群人與之相伴,教學相長;感謝自己有幸得將興趣、專業與之結合,為自己的修行做見證,監督自己不懈怠、有質素地信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