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天下雜誌出版提供
文/張家齊
研究關係管理心理學的張家齊,結合多年來對於個案在親密關係困擾裡的觀察,發現一段感情之所以從甜蜜走向虐愛,往往源自於自身成長的某些經歷造成心理失控感。愈是想填補什麼,親密關係反而愈來愈失衡。他認為,想要跳脫這樣的囹圄,就必須找回心理控制感。
一段愛情,如果只是「錯」的,通常會慢慢走向終點;然而,一段愛情,如果是「虐」的,我們會忐忑、掙扎、煎熬,讓我們囚禁於愛與痛的交織網,走不出去也看不清楚。
一段虐愛,終點有時似乎近在眼前,因為某一方心痛到大喊要分手,心累到無法再繼續;一段虐愛,終點卻又會不知不覺遠在天邊,雖然兩個人承受了傷痛,但是心底又似乎對彼此存在很深依戀,也許不舒服,卻也怎麼都放棄不了。
反覆認錯反覆做錯
在虐愛中,再怎麼堅持,也很難得到甜美的果實。一旦我們進入了虐戀模式,我們會接收到對方捏造很多安慰我們的虛幻說詞:「對不起,是我的錯,我以後不會再對你發那麼大的脾氣,我以後絕對不會再這樣攻擊你了。」
然後,過了三個月,對方似乎又累積了難以承受的負能量,再一次讓我們承受痛苦不堪的言語,甚至肢體攻擊。
在虐愛模式中,我們有時候也會不自覺的對自己說謊,傻傻地安慰自己會有離開虐愛的一天,幾天過後,我們又發現,花了好多時間看著手機,掛念著他怎麼還沒回訊息,擔憂著他會不會需不需要我們為他做什麼。
在虐愛的愛恨交織網中,不管是安撫自己或是對方的承諾,很難真正地兌現。那些充滿希望的承諾,會在一次又一次落空之後,一次又一次的再燃起希望,然後一次又一次的心灰意冷,造成最後失控的虐戀愛情狀態。
在我過去曾接觸的個案中,有很多人飽受這些親密關係中的虐愛之苦,明明傷得很痛,卻難以調整或改變。原本我單純地將不同個案所經歷的虐愛歷程,視為每一段關係的獨特經驗,但是當我接觸了更多的虐愛故事,我似乎漸漸地感覺到不同個案所經歷的那些苦,其實有一些令人驚訝的一致性。因此,我嘗試去尋找一個能夠適度幫忙解釋這些掙扎與傷痛的方式。
當我在撰寫自己的博士論文過程中,發現了「心理失控感轉移」這個概念,讓我突然對於虐愛有了很不一樣的理解。有的時候,一段愛情之所以陷入虐愛,原因不僅僅來自於這一段愛情,而是由於我們以前某些經歷造成了心理失控感,讓我們不知不覺把那些失控感,「轉移」到現在的親密關係中。
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很不自覺地在期待,現在的親密關係,能夠為我們填充過去經歷的心理失控感,為我們補好遲遲無法修復的心理黑洞。然而,我們愈是想填補什麼,現在的親密關係卻好像愈是失去平衡。於是,現在的親密關係逐漸轉化為一段虐心的關係,變成心理失控感的犧牲品。
你缺的,不只有愛
簡單來說,一段親密關係的開始,雖然是在愛情中的兩個人決定從此靠近,認定雙方就是那個能滿足彼此現在與未來需求的人;可是,我們卻很容易輕忽,一個人過往需求的不滿足,對於將來的親密關係其實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如果我們過去曾經受困於心理需求無法被滿足的失控感,那麼,進入親密關係之後,就很容易會失控地去索求一些難以被滿足的補償。
關係破裂會帶來心理失控感,而這些心理失控感,會讓我們的下一段關係繼續破裂,讓我們在關係中發生一堆不想要繼續,卻一直不斷重複的錯誤。
因此,我們不但愛得好累,我們也對自己開始質疑,為什麼我們的愛情會一直背離與我們的期待,失速朝反方向前行。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失控的愛:為什麼我們愈相愛,愈受傷?觸摸那些心底被忽略的失控感,走向真正親密的未來》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