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陽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晉紀三十四》中,記錄了發生在西元四○二年的一件事:「魏主珪初聞休之等當來,大喜。後怪其不至,令兗州求訪,獲其從者,問其故,皆曰:『魏朝威聲遠被,是以休之等咸欲歸附;既而聞崔逞被殺,故奔二國。』珪深悔之。自是士人有過,頗見優容。」
「魏主珪」即五胡十六國時期北魏國主拓跋珪,「休之」指的是東晉的荊州刺史司馬休之。當時,因為遭到權臣桓玄的驅逐,司馬休之等數十人都打算前來投奔北魏,拓跋珪聽聞後十分高興。誰知,他們到了陳留(今屬河南省開封市)南邊後,就分成了兩撥,一撥人投奔了後秦,一撥人投奔了南燕,都沒有來魏國。
拓跋珪覺得很奇怪,便命令兗州刺史長孫肥代為查訪箇中緣由。在抓到了司馬休之等人的隨從並詢問緣故後,大家都說:「魏朝聲威遠播,所以司馬休之等人原本都打算前來歸附。但不久之後聽說了崔逞被殺的事,因此又改變了主意,逃奔往其他國家去了。」
司馬休之是東晉末年司馬宗室之翹楚,曾任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因為權臣桓玄的忌恨,遭到了驅逐。司馬休之第一時間選擇北魏作為他的流亡地,但在途中聽說北魏國主拓跋珪殺了崔逞,所以臨時改變了主意。崔逞被殺,為什麼會讓他改變想法呢?因為,此事反映了拓跋珪對臣下的粗暴與專橫。
天興初年(三九八),後秦皇帝姚興發兵侵犯東晉的襄陽時,東晉的戍將郗恢向北魏求援,在給常山王拓跋遵的信裡寫道「賢兄虎步中原」。拓跋珪認為,這句話有悖於君臣的體統──亦即郗恢抬高了自己,壓低了拓跋遵與他拓跋氏,於是就讓崔逞在回信中也貶低東晉君主。可崔逞在回信中竟稱「貴主」,讓拓跋珪大怒,於是賜死了崔逞。
司馬休之因為拓跋珪賜死崔逞就臨時改變主意,有沒有道理?不僅有,而且很有道裡。
崔逞是一個有著豐富人生經歷的讀書人,在前燕、前秦、翟魏等國都做過官,而且官職不小。在南燕,他也曾經得到拓跋珪的信任,先後擔任尚書、御史中丞等要職。所以,他沒有理由對拓跋珪有二心。可就因為一封信的稱謂或許不是很恰當──並且很有可能出於維護北魏與東晉的良好關係之用心,竟然被拓跋珪賜死了。
拓跋珪這樣處理崔逞「過失」的方式,必然會讓司馬休之產生很多的聯想。比如說,拓跋珪對於崔逞這樣的老臣都如此無情,那麼,對於自己這樣投奔過來的人,會不會更少寬容與諒解,更多苛責與嚴懲?
司馬休之是否有其他的考量,今天我們已無法知道了,但無論如何,他臨時改變想法投奔其他國家,對於拓跋珪的觸動是巨大的──從此之後,凡官員有過失,拓跋珪大多會寬容原諒即是明證。
「沒有容人之量,便沒有用人之福」,或許就是拓跋珪從這件事領悟出的道理。並且在他有生之年,北魏朝局能保持相對穩定,應該也有這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