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中(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教務長)
煙花三月的揚州城,百花齊放美不勝收,家師星公上人應邀至「揚州講壇」開講,這是二○○八年開壇以來,首度應邀演說。家師以「我怎樣走向世界」為題,述說自己童年、出家、台灣弘法及走上世界的四個生命階段,二千餘人聞法受益。講座後,徒眾們在鑑真圖書館的客堂裡,向家師報告聽聞講座的心得與回響,大眾無不法喜充滿。
隨後,一位法師如是報告:「有位友寺法師前來,他表示要代轉某長老法師的書法作品給師父上人您。」家師便示意請來訪法師進入客堂,待其進入後,便呈上長老法師的書法大作,亦向家師提出修學佛法的疑問,請求為其解疑釋惑。彼此就在這一問一答中互動交流。
坐於客堂一旁的自己,看著對方內心想著,怎麼這法師貌似在哪見過呢?這疑惑不斷在內心盤旋著,會客時間也隨之流轉過了二小時,但疑惑卻未有解答。
夜晚,躺在床舖上,那「疑情」隨之湧現,這人到底是誰?是在哪見過啊?感覺很熟悉,但怎麼都想不起來啊!如此這般,想著想著睡著了。
清晨,醒於早覺板聲前,隨之湧現出數個月前,在外地賣售香燭的商店裡,當時那位身著便服的工作人員,就是昨日疑情謎團裡的主角。於是,趨身前往圖書館庭院,向跑香中的家師報告。
早齋後,該法師在客堂與家師見面談話後方告假離開。待送走客人,終於忍不住的向家師問道:師父,早晨有向您報告,他是假的,不是像他說的那樣啊,何以要浪費時間再跟他說這麼多話呢?
家師聞言後說道:我知道你說的事情,但是人都來了,就給他一點因緣,在談話裡給他幾句話,種下一些善的種子啊。
誠如《佛法真義》所點明:「做人不要怕給人利用,有東西也不要怕給人分享,因為人與人都是相互關係的存在,彼此是一種因緣的組合。因此,﹃給人﹄就是給自己,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你的一顆種子,只要播撒到田地裡,將來都會長大,都會有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