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風光】晨鐘暮鼓 叢林號令 啟發學子道念

文/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2022.12.24
4672觀看次
字級
司鐘者在叩鐘時,會誦念偈子並觀想發願。圖/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傳統的佛教叢林,生活作息皆依鐘板訊號。圖為同學們排班上殿課誦。 圖/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鼓聲帶有韻律,除了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同時警醒無常。 圖/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文/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傳統的佛教叢林,兩序大眾會依鐘板訊號作息,而晨鐘暮鼓,可說是啟動一天開始與結束的重要儀式,與修道人的生活緊密相連。

晨鐘暮鼓,是佛教用語之一,早上先叩鐘,再擊鼓;晚上則反之。一般寺院裡,大殿前的左右兩側會分別建設鐘、鼓樓,稱「左鐘右鼓」。唐朝時,鐘鼓所在的位置也扮演著指引方位的功能:東昇旭日為晨鐘,西山落日為暮鼓,如同寺院叢林的左右護法一般。寺院每天於早晨、晚間會叩鐘擊鼓,不僅作為大眾號令、宣告的訊號,更是讓修道人啟發道念,警示清淨心念的指引。

聞鐘離苦 鼓聲警醒無常

鐘聲帶有覺醒的意思。司鐘者在早晨叩鐘時發願:「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鐘聲先急後緩,長鳴108下,象徵斷108種煩惱,願令一切眾生聞鐘聲離苦,同時警示大眾,不可懈怠放逸。晚上的鐘聲破除昏闇,先緩後急,提醒大眾「願此鐘聲超法界,鐵圍幽暗悉皆聞;聞塵清淨證圓通,一切眾生成正覺」,即便要準備就寢,仍要提起正念,不可昏昧放逸。

願藉由鐘聲,去除身心煩惱塵垢,在生活中每一秒都保有覺知;除此之外,應以深切慈悲願心,願鐘聲上徹天堂,下通地府,讓聽聞的有情眾生,啟發自性的智慧光明,得到心靈安定,離苦得樂。鼓聲帶有激勵的作用,藉由富有韻律的節奏,由慢到快,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同時警醒無常,應策勵修行。

禮讚三寶 啟發內在力量

叢林學院在早晚擊鐘時,分別誦唸〈晨鐘偈〉與〈暮鐘偈〉。〈晨鐘偈〉內容前半部納含發願及〈楞嚴經〉卷三的長偈,即「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等十八句,另念五佛加四大菩薩名號;〈暮鐘偈〉為「洪鐘初叩寶偈高吟,上徹天堂下通地府」等十八句,再另念五佛加四大菩薩名號。每次鐘響,聲聲皆是發願讚歎三寶,透過音聲與心念的傳遞,啟發內在力量,邁向全新的開始。

開山信念 感應天籟法音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回憶過去在開山時,曾經出現過好徵兆。當時大師常住在山上的工寮監工,洪慈法居士一星期上山一次,替大師送米糧、小菜及一個星期的報紙。某天深夜十一時多,萬籟俱寂,忽然聽到「咚!」「咚!」的鼓聲,雖說不是很響亮,卻清清楚楚地傳進大師的耳中,洪居士也同時聽到鼓聲。有句話說:「鐘鼓之地,必定與佛有緣。」在人煙罕至的山上,傳來天籟法音,更增加大師開山的信念!

大師說:「鐘聲雖然是來自教堂、寺院所帶給人的警覺,但是真正的鐘聲,要來自於每個人的腦海,來自於每個人的心靈。在日常生活中,腦海裡要不時有警鐘響起,心靈上要不時有鐘聲迴盪;自己也要不時的想一想,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透過鐘鼓啟發內心自省的力量,進而練習在每個當下意念分明,每天皆是新生命的開始。

12月31日至2023年1月2日,歡迎18至35歲未婚男女青年回到佛光山,找回本有的清淨心,與我們一起聆聽鐘鼓,展開新生命。



佛光山叢林學院,歡迎報名就讀。 洽詢電話:07-6561921 轉 3001~3002(男眾) 2050~2053(女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