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部落試圖保留阿美族傳統文化。圖/黃作炎
自然生態環境充滿多元野趣。圖/黃作炎
文/黃作炎
花蓮真是好山、好水、好地方。在台灣百岳之中,光是花蓮縣就占了43座,像是:秀姑巒山、南湖大山、中央尖山、奇萊山、合歡山……等等,走進花蓮,真的可以感受山水如畫的景致,讓人心曠神怡。
往台9號方向行駛,來到光復火車站之後,穿過平交道就進到馬太鞍部落。位於花蓮縣光復鄉馬錫山下的馬太鞍,有一處湧泉沼澤溼地,孕育相當豐富的動植物生態,這兒清澈冰涼的溪水,有許多溪魚溪蝦在其中,早年阿美族來到此處就居住下來了。
「馬太鞍」(FATAAN)其實是阿美族一種樹豆的名稱,這種樹豆是阿美族人的吉祥物,族人常隨身攜帶,到處播種,而馬太鞍一帶,即是以「長滿樹豆的地方」而得名。
花蓮的馬太鞍溼地,是一處湧泉不絕的天然沼澤地,孕育出豐富的鳥類、蛙類、底棲性魚類等多樣化自然生態。此處也是阿美族馬太鞍部落世代漁耕之地,現今仍然一直保留著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文化。
馬太鞍部落不靠海,為了適應環境,因而發展出獨特的「巴拉告」(Palakaw)養魚方式。族人首先幫魚蓋一個魚屋,讓魚在這裡安穩居住、躲藏,需要的時候再來捕抓,現已列入阿美族傳統智慧財產權。
按照魚的習性,魚屋一共分為3個層次的生態空間。第1層放竹筒,給底棲性魚類居住,如鱔魚、泥鰍、土虱;第2層利用中空的竹把(細竹子)、九芎枝幹等天然材料,讓小魚、小蝦在其間棲息繁殖;第3層讓大魚四處優游,小魚、小蝦也是他們的食物,形成為一個最為自然的生態鏈。不用出海捕魚、也不用辛苦地等魚上勾,是馬太鞍阿美族的生活智慧傳承。
看著藏放在底層的大竹筒小魚、小蝦群在溪裡泅泳的情形,感受阿美族人堅守不竭澤而漁的原則,才得以讓我們看到這樣永續而生的生態。看完之後,還可走到「馬太鞍地自行車道」,來這一趟單車旅行,充滿自然野趣,且撫慰疲憊已久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