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武夷山間九曲溪

文/謝貴文 |2022.12.13
948觀看次
字級
圖/謝貴文

文/謝貴文

位在福建西北邊與江西交界的武夷山,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更被讚譽為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的代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古閩族文明的歷史見證、朱子理學的搖籃。在此充滿自然生態與人文內涵的景區中,有「中國最美溪流」之稱的九曲溪,更是不容錯過的勝地。

九曲溪從星村由西向東穿過武夷群山,在武夷宮附近進入崇陽溪,因有三彎九曲之勝而得名,又有詩稱「三三秀水清如玉」,正與「六六奇峰翠插天」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巖相呼應,構成山明水秀的絕美景致。

自古以來,此地皆以竹筏為交通工具,遊客搭筏從九曲順流而下到一曲,全程近十公里,約兩小時即可飽覽山水美景。竹筏由去皮毛竹烤後紮成,每艘安放六張供遊客靠坐的竹椅,由兩名筏工撐篙前行,有時還會介紹沿途的風光典故。

一至九曲的景觀各異,如五曲最為開闊,平林洲上名峰並峙,其中隱屏峰下是南宋理學家朱熹講學的紫陽書院;接筍峰與六曲仙掌峰之間,則為武夷首勝之區的「雲窩」,內有大小洞穴十餘處,常有雲霧從中冒出,時聚時散,變幻萬千,因而得名。

二曲則有最為秀麗的玉女峰,有詩形容其「插花臨水一奇峰,玉骨冰肌處女容」。傳說天上玉女為武夷山景色所迷,偷偷下凡愛上開山墾荒的大王,本欲結為夫妻,但為鐵板鬼密告玉皇,而遭下令捉拿歸天。玉女堅決不從,鐵板鬼乃將兩人點化成石,從此玉女峰與大王峰隔溪遙望,中間則橫亙鐵板鬼化成的大石,為此地美景增添悲劇色彩。

武夷山景區尚保存四百多方的摩崖石刻,其中有三成集中在九曲溪沿岸。這些石刻始於宋代,明清兩代數量最多;作者以在職或罷辭官員居多,亦有文人雅士與僧侶;體裁則以題字居首,題詩次之,記遊、記事的題記亦不少,是研究當地文化的重要材料。其中,最為人知的是朱熹的〈九曲棹歌〉:「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識個中奇絕處,棹歌閒聽兩三聲。」在各曲皆留有其賞玩行吟的題詩,讓後人看見他在嚴肅理學下的浪漫詩情。

另在三曲的懸崖峭壁上,則可看見三千年前遺留的「架壑船棺」。此為古閩族崖葬習俗的遺物,木棺形似江南烏篷船,內有織品、器皿等陪葬品。懸棺利用自然岩洞或裂隙,或置於洞內,或半插洞內、半懸空中,以虹橋板支撐。學者認為,最初懸棺墓主為部落首領「武夷君」,後來相沿成俗,或以此葬法可防止人為及野獸破壞,或能保持棺木的通風與乾燥,或能更接近天堂,皆可從中一窺古閩族文化的堂奧。

這條兼具自然美景與文化景觀的九曲溪,雖然每年遊客絡繹不絕,但並未因此而過度開發或商業化,實可做為世界遺產保護的典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