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學一
「南斯拉夫聯邦」是歷史上曾經存在於歐洲巴爾幹半島西北部的一個多民族國家(一九四五~一九九二),本身由數個「加盟共和國」及「自治省」所構成(亦是後期分裂的基礎),而其中最大的凝聚力,即源於此地區二戰期間之軍事英雄「約瑟普‧布羅茲‧狄托」的個人魅力與政治思想(即「狄托主義」)。
有別於多數左翼路線國家易受共產國際、蘇聯當局等「第二世界」核心勢力所主導、牽制,狄托領導的南聯政府在發展方針上較傾向塑造「第三世界」之價值,後來更參與國際組織「不結盟運動」的組建及運作,試圖與當時世界上的兩組政治集團(歐美資本主義、蘇俄共產主義)分庭抗禮。
狄托生於西元一八九二年,本名約瑟普‧布羅茲(「狄托」是他加入南斯拉夫共產黨後,地下活動時所用的化名),生於一戰前奧匈帝國轄下克羅埃西亞自治王國的一座農村。青年時期曾受國家徵召,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對俄作戰,後兵敗被俘關押於勞改營,也是在這段時間接觸到共產黨的組織及思想。
奧匈帝國在一戰後解體,不久又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返國後面臨國破家亡的處境的狄托,憑藉著組建地下反抗組織的方式,屢次對入侵的納粹德國造成重創,也在這段期間樹立了極高的個人威望。
一九八○年夏天,狄托以八十八歲高齡病逝,而南聯內部的族群紛爭也隨著共主的離世陸續爆發。這樣的混亂持續了近十年後,最終導致聯邦分崩離析,先後解裂成八個國家與政治實體,該地的戰亂更是一直延燒至今,尚無法完全平息。
百廢待舉的國家基於生存需要,通常較容易對「強人政治」產生依賴心理,這往往也是國內不同立場者能拋開成見、團結一心的最佳時刻;然而隨著物質條件的充裕,許多隱藏的矛盾就會陸續浮現,若又遭到他國勢力頻頻橫加干預,亦可能一夕間風雲變色。
近代政治場域與狄托權力結構相近者亦不少見,在手握重權時,通常較有辦法實際化解、排除社會問題;而面對國際介入時,如若可理性地進行應對,在未嚴重樹敵且進退有據的條件下,此類強人方得以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