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4季以來,中國大陸經濟增長明顯「減速」,兩岸經貿尤其台灣對陸港出口正走向滑坡。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第4季以來,拉動中國大陸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即消費、投資及出口均明顯「減速」,其中消費及出口在10月還意外衰退。再從台灣經濟部統計數據看到,截至9月,來自陸港的外銷訂單,已連續6個月負成長;財政部數據也顯示,10月對大陸與香港出口連續3個月負成長,並創近20個月新低。由此可見,大陸經濟減速,兩岸經貿尤其對陸港出口正走向滑坡。
財政部官員之前指出,10月出口陸港金額明顯走低,主要是受到大陸房地產危機及疫情封控拖累,跌幅最劇烈項目為光學器材,年減52.6%,其次為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年減42.7%,塑橡膠及其製品年減37.2%,資通與視聽產品年減22.7%。展望未來,受新冠疫情風險及美中科技戰升級等變數,恐將持續約制對陸港出口表現,有待密切關注後續發展。
兩岸經貿依存度 恐逐漸遞減
此外,中經院一所(大陸經濟所)助研究員王國臣表示,過去幾年大陸經商環境在惡化,包括工資及環境要求都持續推高成本,加上美中貿易戰及科技戰愈燒愈廣,台商實際上仍持續產能外移,長期而言,兩岸經貿依存度恐會逐漸遞減。
王國臣認為,當下兩岸經貿高聯動關係也會慢慢削減,但不會太快,現階段大陸進出口下降,對台灣出口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但效應會遞減。
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1至10月大陸市場占我出口比重38.8%,美國則為15.6%,這兩出口目的地占總出口比重,分別創下18年來最低與最高紀錄。同時,10月我對大陸及香港出口值147.15億美元,為近20個月新低,年減9.2%,占總出口更降至36.8%。
一名財經學者表示,自大陸爆發新冠疫情以來,兩岸關係就持續緊張,民進黨政府一直希望兩岸經貿依存度能夠下降。
隨著大陸長期採取嚴格的防疫封控等措施,台商面臨供應鏈中斷、生產線員工管理及相關成本大增等風險,也促成兩岸經貿開始降溫,這從今年4、5月上海封城以來最為明顯,現在陸委會正在評估,大陸經濟繼續降溫對台灣經貿影響會有多大。
陸內需消費衝擊 外需則不振
目前大陸雖已放鬆防疫措施,但今年冬季疫情形勢恐進一步升級。瑞銀分析指出,如果此後大陸日均新增感染者躍升至數萬例或更高數量級,政府應對疫情將面臨極大壓力,也將形成大陸政府執行優化20條防疫政策和平衡經濟增長之間的重大考驗,並可能會影響防疫政策進一步調整。
王國臣則認為,大陸優化清零政策只是放鬆不是停止,大陸內需消費的衝擊持續存在,加上外需不振造成出口也失去動力,大陸經濟短期仍無法樂觀,兩岸經貿降溫恐會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