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報導,美國青少年服用抗憂鬱藥物的情況大增。圖/本報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諸多研究指出新冠疫情後憂鬱症、焦慮症人數上升,尤其青少年罹患憂鬱症情況愈趨嚴重,根據最新一篇美國研究,美國12至25歲青少年族群,罹患憂鬱症比例大幅增加,但接受治療的人數並沒有相對增加。國內專家指出,台灣有情緒困擾的青少年也有愈來愈多趨勢,並非僅因青少年挫折、耐受力差或是「草莓族」,家長及師長應正視「變動生活型態」及「新科技」對於青少年產生身心困擾的影響。
《美國預防醫學期刊》今年9月發佈的一篇研究,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及紐約城市大學學者進行,分析2015年至2020年的全國藥物使用與健康調查資料庫,研究對象為27萬多12歲以上的美國人民。結果發現,2020年有9.2%的受訪者過去1年經歷重度憂鬱症。而憂鬱症以18至25歲年輕人較常見,其次12至17歲青少年,盛行率分別為17.2%、16.9%。不過,多數患有憂鬱症的青少年,既沒有求助專業,也沒有接受治療。
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表示,全世界已發表的青少年憂鬱症盛行率,均有微幅增加。在台灣較嚴重的問題是,青少年自殺率這幾年不減反增,臨床上也發現,校園內有情緒困擾的青少年愈來愈多。根據董氏基金會研究,台灣青少年感到壓力的前3名,依序為刻意壓力、未來的不確定性及人際問題,女孩比男孩對未來不確定性、人際問題更有壓力,且憂鬱情緒症狀嚴重者,求助比例愈低。
陳質采提醒,與其說青少年挫折耐受力差,或說是「草莓族」,倒不如正視在這變動的生活型態及新科技帶來的困擾下,青少年其實是最容易受影響的族群,建議師長應保持高度警覺性,留意孩子的身心狀況,如出現像情緒低落、對生活失去興趣、失眠或出現自我傷害的意念等,需立即尋求專業的協助。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青少年的憂鬱常被家長誤認「叛逆」,但兩者其實不同,若孩子罹患憂鬱症,除了叛逆行為,還會胃口不好、凡事提不起勁、失眠、甚至不想出門、增加許多負面思考等;相較單純叛逆期的青少年,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則較如常,建議家長應跳脫框架,別一味指導或要求,應傾聽、同理孩子的不知所措、分享他的情緒,家長試著當孩子的朋友。
葉雅馨表示,情緒問題相較其他疾病,時常被當作不存在、漠視或被擱一旁,當我們察覺到情緒常常低落、負面思考、不自覺想哭,或不想成為他人負擔、想消失等,已經不是尋求溫暖可解決的,應該要接受專業的協助或治療。葉雅馨提醒,面對與解決疾病症狀問題才是聰明的,求助、就醫則是解決問題過程中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