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提醒,要及早發現「中風症狀」並「及早就醫」,除了「FAST」之外,慢病患者也要好好吃藥控制,維持健康生活習慣。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昨天晚上還好好的,早上起床後,卻突然怪怪的、講不出話來。」醫師提醒,要及早發現「中風症狀」並「及早就醫」,除了「FAST」之外,慢病患者也要好好吃藥控制,維持健康生活習慣,尤其冬天更要注意保暖。至於缺血性腦中風,已有新手術可以降低腦損傷。
國泰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方耀榮表示,腦中風會突然發作,讓人措手不及。衛福部2015年國人10大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第3位,尤其好發於60至79歲年齡層。
腦中風主要分兩大類,出血性腦中風和阻塞性(缺血性)腦中風。不論是出血性還是缺血性腦中風,都需要盡快就醫,讓腦部後續損傷與神經學症狀降到最低。一般來說,中風位置、範圍、時間,都是影響預後的關鍵。
腦中風有很多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所謂「三高」),心臟疾病如心律不整,不良生活習慣(如抽菸、喝酒),肥胖、頸動脈狹窄等。這些都是可控制的高危險因子,只要努力控制慢性疾病,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即可降低罹患腦中風機率。
快速辨別腦中風, 要掌握「FAST」原則,4個英文字母意義分別為,Face、Arm、 Speech、Time。簡單來說,臉歪、嘴斜、手垂、大舌頭,記下時間(最後看到患者正常的時間),然後趕緊送醫。
倘若病患在腦中風發現後3小時內,診斷為血栓堵塞導致缺血性腦中風,在病患符合規範下,可以使用靜脈內注射(rt-PA)、增加中風康復機會,或降低殘障等級。「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手術」,是一種類似心導管檢查的手術治療方式,醫師會在鼠蹊部穿刺,並把微導管或同時置放支架送到腦部血管去抽吸血栓。
對「已超過黃金3小時、但仍在6小時內」的大血管腦中風病患,在符合特定條件下,仍能接受治療,將血栓抽吸出來,讓血管通暢,縮短腦部缺血或缺氧時間,以降低腦損傷,減少死亡與嚴重的神經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