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風者衛星構型圖。圖/國家太空中心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自主研發的「獵風者衛星」,今日完成最後一項測試-全功能測試,預計將於明年1月初召開「運送前審查會議」,檢視所有測試結果,若通過審查,獵風者即進入備便狀態,將配合火箭發射時程起運至位於南美洲的法屬圭亞那,搭乘法國亞利安太空公司的織女星C型火箭發射升空。
國科會表示,獵風者氣象衛星預定明年3月發射,繼福衛五號後第二顆台灣自製衛星,更是首顆的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衛星包含酬載共有82%是由台灣研發製造,若加上地面設備,共有超過20家台灣研發單位及廠商參與。升空後除執行海面風場的觀測任務外,也將驗證自主設計製造的10項關鍵元件與技術。
國研院太空中心表示,獵風者衛星於今年6月完成太陽能板組裝後,即進行太空環境測試。接續在太空環境測試之後的全功能測試,包括指令、姿態控制、以至酬載儀器等所有次系統都能正常運作,且維持設計的性能。
負責各次系統的太空中心同仁必須檢視每個階段的測試數據,進行交叉比對,歸納各項設計效能的變化趨勢,總結出一份完整的分析報告。此外,太空中心也啟動獵風者衛星的操控演練,針對衛星升空後可能遭遇的各種狀況模擬除錯,若遇到問題,可從地面下指令操控衛星來克服。
獵風者衛星的任務酬載為太空中心自行研發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接收儀」,GPS反射訊號應用是近十年才興起的研究,台灣能在短時間內自行研發這項任務酬載,代表臺灣除了遙測衛星外,也有研製氣象衛星的基礎能力。
國科會吳政忠主委表示,衛星產業鏈包含衛星製造、發射服務、地面設備、後端應用四大領域,太空中心2023年行政法人化後,將全方位發展太空技術,以串接完整的產業鏈,有助臺灣的太空產業進步更快速,在國際太空產業中占據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