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湯崇玲
圖書館一整排琹涵的書,不覺驚呆。上次遇見她,竟是在三十多年前的國中課本,忍不住要學張愛玲說:「哦,你也在這裡嗎?」上網查看方知自己孤陋寡聞,當年教科書中的作者不過三十餘,一路筆耕至今,這些年下來早已著作等身。
翻開書頁,一則則故事把一首首詩和一個個人串起來,變成美麗的珠鍊。少年時不知道這些文字的價值,只當作一般勵志文章,如今回頭才明白,沒有溫柔的心是不可能有美麗的眼光寫出生命的瑰麗。
學生們的故事格外打動我,真是教師心語!曾經悉心澆灌孩子們的老師,後來用筆細細描繪他們的少年身影和如今長成的樣式:過去的安靜孩子如今妙語如珠、以前連燒開水都不會現在卻是家事達人,更有學生效法老師執起教鞭,把對書對教學的熱愛傳承下去。當然,面對遭遇患難甚至滅沒的學生們,老師也難免唏噓感傷。
當年的孩子們如今與老師歡聚一堂,讓琹涵感念生命的豐盛:「往日的我一直以為是寫作改變了我的人生,然而此刻想來,在我的青春歲月裡,有幸能和一群如同天使的你們相遇,也讓我的人生因此不同,衷心感謝你們長久以來對我的善意。」青年為師的謹嚴,中年為師的慈愛,老年為師的感恩,都是喜樂。師生之間美麗的交會,莫過於此。
作家筆下的女性故事也讓我動容,多年的寫作,讓琹涵的女性故事呈現出另類的台灣女性史,不同年齡不同階段的女性故事讓樸素的書本繽紛起來,但我好奇其中那些憂傷的、感慨的故事,為什麼也帶著力量呢?
原來,琹涵把一個個朋友寫進書裡。「當我想起他時,便在書頁間翻翻找找,重讀之下,許多的陳年往事又都重現眼前……唯有在這個時候,我彷若經由時光隧道,得以再次和好友相會,莫逆於心,也才覺得寫作的『好』,是另一種豐收。」
作家喜歡人,在她眼中好人情比好山好水更美,她不是為寫而寫,而是為友誼而寫、為人情而寫。因此她的筆「不只記錄了屬於自己人生的履痕,也寫下了這一路行來我曾經觀察過的生命風景和感動。」帶著盼望與人情的眼睛,才能使許多故事都沾染著溫潤的力量。
說到底,都是心的作用,心中無人情,怎能感受到生命的溫度呢?心中無盼望,怎能寫出力量的篇章呢?是以作家引用《聖經》:「你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但要如何保守我們的心呢?
靠著修為或許能夠養成道德的言行,卻難以避免個人內心中的驕傲與虛假,進而失去對人的柔軟與同理,甚至造成道德僵化的桎梏。君不見魯迅〈祝福〉中,一個個貞節婦女詰問祥林嫂的嘴臉?
要如何保守我們的心?甚願人人都能遇見愛,便能如作家隨時隨處播撒愛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