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習慣是在兒童時期建立的。圖/123RF
文/灃食客蔬食季刊
18世紀末法國美食家布里亞.薩瓦蘭的名言:「告訴我你吃了什麼,我就能告訴你,你是誰。」意思指吃下什麼樣的食物,就會造就什麼樣的身體、外貌和內在思惟。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倡「兒童是明日的消費者」,飲食習慣是在兒童時期建立的,在年幼時,開始接觸食物的學習,從飲食的五感體驗與知識的了解,最終落實在對食物的選擇力,建設更健康的未來關鍵力。也就是說,食農教育即是培養消費者「生活選擇」的素養。
1986年從義大利開始蔓延至全球的慢食運動,日本在2005年立法通過的「食育基本法」,皆以改造飲食文化為目標,兼重在地農業與環境體驗學習的社會運動,不只改變了許多人的飲食觀念和健康,也改變地區農民及其生活方式,更深入學校,扮演導正學生飲食習慣和培養其對農業、環境關懷的催化劑。
2022年4月台灣《食農教育法》正式上路,推動「支持認同在地農業、培養均衡飲食觀念、珍惜食物減少浪費、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等六大方針。除了走訪產地體驗耕種、了解餐盤上的食物,食農教育更與下一代飲食健康及環境永續,息息相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