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資產】永春白鶴拳

文/謝貴文 |2022.09.29
840觀看次
字級

文/謝貴文

福建因地處邊陲,自古民風強悍,習武風氣盛行,尤其泉州轄下的永春縣,更在清初發展出白鶴拳。不僅傳播至海內外各地,也被認為是知名武術詠春拳的起源。

白鶴拳,為順治年間福建福寧州(今霞浦縣)少林拳師方種的女兒方七娘所創。七娘得其父武藝之真傳,但因婚姻失意而入佛寺清修。有次在織布時,見一白鶴飛來棲於梁間,心甚異之,乃投以梭盒,被閃跳而過;又以線尺擲之,被展翼彈落,倏而騰空飛去。她深有感悟,乃揣摩衍化,揉合白鶴舞動於少林拳法之中,而創出「似剛非剛,似柔非柔」的白鶴拳。

康熙年間,方七娘嫁予永春人曾四,夫妻在此開武館授徒。當地名拳師鄭明前來比畫,為七娘的白鶴拳所敗,臨死前囑其子鄭禮拜之為師。當時還有二十八人亦慕名來學藝,稱為「二十八英俊」,其中鄭禮等五人最為傑出,稱為「前五虎」。他們挾武藝周遊各地,行俠仗義,廣授徒弟,將白鶴拳傳至福建各地及江西、浙江一帶,又培育出「後五虎」,使拳法更臻完善。

白鶴拳以鶴形為拳,取象於名,寓法其中。其套路動靜有法,虛實分明,快慢相間,起伏有序,彈抖勁力足,技手變化多。又講究內外合一,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意守丹田;以意引氣,意到氣到,氣到勁到;運手務柔,著手須剛。整體拳法結構嚴謹清晰,攻防意識鮮明,手法短巧多變,步法走閃靈活,勁力飽滿剛勁。

咸同年間,永春拳師林俊、陳湖隨太平天國起義,清廷派兵入閩鎮壓,迫使殘部逃往廣東,其中有不少白鶴拳弟子,也因此開創出詠春拳。因電影《葉問》而聲名大噪的詠春拳,其起源說法不一,可考的宗師黃華寶、梁贊等人習武約在同治末年,正與白鶴拳傳入廣東的年代相符;而傳說中的創始人,如蘇三娘、五枚師太、一塵庵主等皆是女性,亦與方七娘相同;又傳承系譜中的關鍵人物嚴(顏)詠春師傅,亦可能是「原永春師傅」,因不敢暴露身分而統稱之。尤其就兩者的拳法來看,如講究中線、剛柔、橫直等原理,並利用「聽勁」來判斷敵力大小,皆有許多相通之處。

歷經三百多年的發展,白鶴拳已有一百零八種拳法,及數十種徒手、器械套路,並衍化出南派舞獅活動,成為兼具體育、醫療、養生的傳統民間武術。近年來,白鶴拳與太祖、達尊、行者、羅漢等拳法合稱「五祖拳」,被列入中國大陸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政府亦興建白鶴拳史館,規畫結合武術表演的觀光行程,並投資拍攝動畫與電影,推廣特有的白鶴拳文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