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瑣談】南瓜雜述

文/吳宏信 |2022.09.27
601觀看次
字級

文/吳宏信

南瓜,巴利文Tiqusa,因產地不同,又名麥瓜、筍瓜、甜瓜、黃瓠、金匏、金冬瓜、鼎足瓜,台灣從大陸引進,多稱為「金瓜」。

根據記載,南瓜原產於南美洲,明朝時傳入中國,清《招遠縣誌》:「種出南番,故名南瓜。」當時以為產自高麗或日本,故稱之「高麗瓜」和「倭瓜」,因日本在中國之東,又稱為「東瓜」。反之,日本以為來自中國,便把南瓜稱「唐瓜」、「唐茄子」。

南瓜品種繁多,顏色繽紛鮮豔,外型呈現多樣化,有圓、扁圓、球形、木瓜、紡錘、葫蘆等形狀,多數可食用,也有的僅供觀賞,稱為「玩具南瓜」,被當成萬聖節的擺飾。

南瓜是爬藤植物,各種天氣都能適應,水源不豐亦能成長;營養豐富,莖、葉、籽、果實都有很高的價值,且極耐貯存。中醫認為南瓜能入脾胃經,加強胃腸蠕動,補中益氣,還能防治動脈硬化,消除有害物質。

南瓜果實無論蒸、煮、炒、炸、煲湯或做成盅與糕餅都很適宜,是桌上佳餚,也是普遍的鮮食果菜,還被認為「久食可斷鴉片癮,生搗汁,解生鴉片毒」,甚至可當飯吃。清朝劉汝驥《陶甓公牘》:「南瓜即番瓜,黃老者佳,米貴之時,以為正餐,頗熬飢。」南瓜藤清熱降火,南瓜蒂還能安胎,可說整棵都是寶。

南瓜的副產品南瓜籽,俗稱「白瓜子」,常用於烘焙產品;將之炒熟當成零嘴,是常食用的堅果之一;當藥用,可清熱除溼、驅蟲,還可防止近視及前列腺肥大,對身體健康頗有助益。

南瓜多籽,象徵「多子多孫」,古代婚禮都會有一道南瓜做的菜,祝福對方人丁興旺、福運綿長。清朝有位少年想拜師,因家境貧困無力繳納學費,帶了兩個大南瓜當束脩,老師亦欣然笑納,烹煮食之。其不捨眾生的精神,使得「南瓜禮」的故事一時傳為美談。

廣西苗族姑娘出嫁,父母會送三件嫁妝,其一就是南瓜。中國少數民族有個「南瓜節」,人們將南瓜擺放地上,由行人隨意挑選,將豐收和祝福傳遞出去;或在瓜的表皮寫上詩詞,待南瓜成熟就可當成擺飾品,是很特殊的習俗。另外一些地方還有中秋夜「偷瓜」、「送瓜」的習俗,寓意「偷瓜送福」、「送瓜送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