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廣福公館正廳
圖/林嘉澍
北埔慈天宮
圖/林嘉澍
文/林嘉澍
十七世紀中葉,即明末清初,大量漢人開始來到台灣拓墾。台灣北部的竹塹一帶,昔為原住民道卡斯平埔族、賽夏族及泰雅族所居之地。漢人入墾後,向內陸丘陵及山區進逼,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林爽文事件後,竹塹城東南的北埔、峨眉、寶山三鄉仍為原住民所居。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由淡水同知李嗣鄴諭令粵籍姜秀鑾、閩籍林德修、周邦正合組成「金廣福」墾號進駐北埔,以此為據點設立一龐大的武裝拓墾組織,隔年創建「金廣福公館」。
其拓墾的範圍即前段提及的新竹東南方之北埔、寶山、峨眉等地,俗稱「金廣福大隘」,是清代組織最大、隘丁最多、任用原住民隘丁最多,也是台灣最早之BOT成功開發案例。金廣福公館現址即為當時之拓墾組織總部及隘防指揮中心,是現今全台碩果僅存的公館建築。
清領時期,乾隆年間有大批泉州安溪移民入墾,墾戶首領乃於此築公館,為處理漢人與原住民間交易,以及繳交佃租的館舍,「公館」地名即由此而來。台灣四處可見「公館」地名,除了苗栗公館鄉,台北市羅斯福路近台大一帶,迄今仍以公館為名,除了台中、屏東,就連綠島也有公館,台中甚至還有三個公館,算是個菜市場地名。
雖說是官民合作的山地開發組織,實際上卻是姜家一手營運,為北埔開拓之關鍵推手。姜秀鸞家族不僅是墾戶領袖,後代更參與中英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等對外禦侮戰爭,乙未之役日人入侵時,姜紹祖率眾抗敵,為國捐軀,為著名保台英豪。
《茶金》的靈魂人物姜阿新,即為姜秀鸞後人。擔任過由日本政府集中茶葉工廠統一運作管理的竹東茶葉株氏會社董事長,並於一九四六年籌組永光公司,茶葉大都銷往香港、日本,因此在台灣有「茶虎」的美譽。
一九八三年,金廣福公館被指定為第一級古蹟,一九八五年再將北埔姜屋天水堂列入古蹟範圍內,一九九七年《文資法》修正後改稱國定古蹟。金廣福公館及天水堂現在仍為北埔姜義豐家族所有,代代相傳已延續超過一百八十年。
墾拓帶來信仰,北埔慈天宮可說是金廣福墾拓的重要產物。在當年的北埔聚落,要合建一座閩粵墾戶皆能誠心接受的廟宇,供奉觀音菩薩的佛寺自然應運而生。而其主要創建人為姜秀鸞及周邦正,因此,慈天宮也等於見證了金廣福的開墾史。
慈天宮創建年代未有定論,推測應為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建一小寺,道光二十六年(一八四六)改建為木造,兩年後竣工。至今雖已多次改建,整座建築仍完整保留,可見昔時蒼茫古色。大木結構相當精采,三川殿副栱的仙人披彩帶、前簷口豎材雕有展翅仙童,造形細緻有趣;正殿石雕最值得駐足細看的是二十四孝石柱,全台罕見。
日前終於與姜秀鸞後人、「新竹縣古蹟文化環境再造協會」執行長姜博文見面。親切客氣又熱心的姜大哥,在三伏天裡滿頭大汗地領著我看姜家所有的古宅,還帶我認識擂茶老店、道地的老字號客家菜。很可惜因行程滿檔無法久留,只能匆匆一見,下回必再次造訪,詳細請教這段北台最重要的閩粵合作開發史。
北埔很小,除了滿街的名產店,其實知識含金量很高,希望造訪的遊客可以看見,姜家改變此地命運的深邃文化,以及雋永的廟宇建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