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賽夏客
有次,爬山途中,遇到社區鄉親,她直問我幾歲?我感覺不舒服,順便教育她說:「通常年齡是個人的隱私,隨便問人是一件不妥的事,除非她願意主動告訴妳。」暗示我不想曝露我的年齡,但對方的認知卻是:「有這麼嚴重嗎?」
大家不妨想想看,被問到年齡,多半會感到尷尬,例如:你年紀老大不小,怎麼還不結婚?結了婚,還不生小孩?這麼老了,還穿得那麼幼稚!長這麼大,還不懂事!拜登怎麼這麼老了,還參選總統!……,在在都是讓人不知所措的場景;而且不管年紀輕或老,被問到年齡都有某種不同的壓力;因此,不想曝露年齡,當然是人之常情;但遇到不解風情之人,你可以這樣說,留給對方一些想像的空間。
中國老祖先很有智慧,事先幫我們想好年齡的稱謂——即年齡不用數字表示。你不妨記下這些文謅謅的說詞,可以化解被追問的窘境。
幼童青春 樣貌區分
幼童時期的稱謂是「襁褓」,指尚在襁褓中的幼兒,是未滿周歲的嬰兒統稱。「垂髫」指約7歲以前,孩童自然下垂的短髮。8歲稱「總角」,即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10歲以下通稱「黃口」,即未脫稚氣兒童。
當女子進入13、4歲青春期,稱為「荳蔻年華」,是含苞待放的美少女。15歲稱「及笄」,乃女子束髮用的簪子,表示已到出嫁年齡,16歲稱「破瓜或碧玉」年華;20歲稱「桃李」年華。而男子發育慢些,15歲左右稱「束髮」,頭髮由總角束成一髻,表示已到習藝的少年期。20歲稱「弱冠」,初加冠,體猶未壯也。
壯年中年 思惟判斷
壯年期當女子進入24歲,正處於年輕貌美時,像花盛開,稱「花信」年華。30歲年老而尚有風韻的婦女,稱「半老徐娘」。男人30歲稱「而立」之年。出自於《論語·為政》:「三十而立。」表示立身、立志之意。40歲統稱「不惑」之年,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
中老年的稱謂常聽,50歲應清楚辨認自然的法則,稱「知天命」之齡。60歲有幾種稱謂,六十周而復始,稱「花甲年」;聽別人言語能判斷是非真假,稱「耳順」之年;可以拄杖行走於鄉里,又稱「杖鄉之年」。古人歲壽較短,70歲稱「古稀」之年;今稱「隨心所欲」之年,仍是人生的黃金時代。
年齡稱謂 有憑有據
晚年時,8、90歲皆得以壽終正寢,統稱「耄耋」之年;90歲以後,「鮐背(駝背)」之年,也有稱「凍梨」之年;達到100歲稱「期頤」之年,需要子孫盡孝道奉養的人瑞。
將人的一生略分5個時期來表示年齡的稱謂,方便大家辨認,這些說詞都可在古文、詩詞裡面找到,有憑又有據。大致來看,年幼時多半根據頭髮的樣貌來分;等到中老年後,則以內在思惟與價值判斷為標竿;到了晚年,就要觀察其自理能力了,期許子孫給予妥善照護,將來遇到這類問題,就可根據老祖先的說法,不需再為年齡傷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