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頸癌診治專家陳培榕 堅持理想 力行治療的藝術 文/吳宛霖 |2022.09.10 語音朗讀 108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陳培榕參與義診時,也經常前往行動不便的病人家中看診。圖/心靈工坊提供陳培榕醫師,在台灣東部首創頭頸癌跨科合作團隊,近30年來守護了無數花東病人的生命與健康。圖/心靈工坊提供新冠疫情嚴峻時,陳培榕支援採檢工作,頂著大太陽,幫外包清潔人員做鼻咽拭子採檢。圖/心靈工坊提供就讀台大醫學系時,經常挑燈夜戰的陳培榕。圖/心靈工坊提供 文/吳宛霖 勞動階級特別容易因嚼食檳榔而罹患口腔癌,平均發生年齡低,也是四十至五十五歲壯年男性最主要的死因;源頭主要是他們在職場上容易接觸菸酒,而且工頭有時會帶頭請吃檳榔,以提升士氣、增加幹勁,且在團體中難以拒絕,又或者長時間工作需要檳榔提神。陳培榕醫師有很多需要照顧十年、甚至二十年的長期病人,他陪伴他們度過中壯年直到老年。東部大約有近七、八成的口腔癌患者要到慈濟醫院接受治療,平均每年,陳培榕要動一百次以上頭頸腫瘤相關之手術,平均一個月要看近七百人次的門診病人,近三十年來已經篩檢過上萬個口腔黏膜,也診治超過三千位以上的頭頸癌病人。臨床功力百鍊成金廣義的口腔癌,就是口腔、口咽、下咽食道所發生的癌症病變。口腔從最外面開始,包括了唇、頰、舌、口腔底、牙齦、硬顎、後臼齒三角區共七個部位。口咽也分為好幾個部位,包括軟顎、舌根、扁桃腺都算口咽,另外還有咽喉側面、咽後壁等等。至於黏膜下纖維化,紅、白斑這些都稱為癌前病變。至於為何要進行口腔篩檢,就是因為口腔癌的潛伏期可能達五年以上,不論有沒有戒除檳榔,只要有嚼食檳榔史的民眾就可以進行篩檢,滿三十歲以上每兩年可以篩檢一次。另外,有持續抽菸習慣者,也可以做口腔癌篩檢。陳培榕篩檢時會很仔細,標準的流程是先請病人將嘴巴張開,如果嘴巴已經張不開了,不能看得很清楚,就使用內視鏡作為輔助。病人張開嘴巴後,他會使用反射鏡和頭燈照亮,首先檢查是否有腫瘤或病變,再看其他部位。「我們這一科有一個特色,一看便知。」陳培榕說,耳鼻喉科只要用視診跟觸診就能看出大概,視診看有沒有紅、白斑,有沒有疣狀增生。觸診則從口腔及口咽外去摸脖子,察覺是否有硬塊的地方,鼻咽有時候可用內視鏡看比較仔細,一併做紀錄。「就是要練到眼睛一打開,要比X光更銳利,一看就知道是什麼病變,這就是百鍊成金的臨床功力。」快速療法隱藏危機依照高雄醫學院公衛專家葛應欽教授一九九五年的研究,嚼檳榔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二十八倍、抽菸是十八倍,飲酒是十倍,三者都有就高達一百二十三倍。雖然數據很驚人,但對於上癮者而言,一般還是無感。但是一旦發現罹患癌症,很多病患都會急著找到最快速的療法。陳培榕曾遇過一位農友因為長期嚼食檳榔罹患口腔癌,右側的臉頰外側有一大塊腫瘤。一般化學治療是以靜脈注射,而這位病患卻跑到南部的醫院接受較非正規的「動脈內化療」,直接將化療藥物打到頸動脈;這種療法通常可以讓藥物更直接接觸到腫瘤,讓腫瘤快速壞死消除。病人往往之所以會選擇這種療法,一則覺得不需要手術,可以保留器官;二則看到腫瘤很快縮小,因而消除憂慮、紓解心中壓力。陳培榕說:「但那常常是假象,背後可能會隱藏危機,會造成後來長出來的腫瘤更厲害或轉移。」後來這位農友的腫瘤果然沒有消除,他輾轉找到陳培榕求助,陳培榕為他切片後,證實為鱗狀細胞癌。經由X光檢查,發現他下頷骨已有輕微腐蝕的現象。陳培榕評估後,認為仍有手術治療痊癒的機會。於是陳培榕為他開刀,幾乎切除了他一半的鼻子和嘴巴,並由整形外科為他重建兩片嘴唇,術後這位先生恢復得很好。治療方法因人而異陳培榕說,正統的頭頸癌治療方法有三種,第一是手術、第二是化學治療、第三種就是放射治療,再加上這三種交互使用的綜合療法。由於醫療不斷進步,目前也有比較新的免疫療法、標靶療法,但這些都是對比較嚴重的狀況或遠端轉移的病人來使用。口腔癌是一種複雜的癌症,其中標靶或免疫治療的藥物並不是沒有大的副作用,但晚末期患者若無法手術,或許可以嘗試採用這兩種療法,或甚至再加上化療。對於不同病患,在治療上也都需要特別斟酌。「用藥是一門藝術,癌症在每個人身上產生的反應都不一樣。甚至一樣的年紀、性別、癌症期數,我們也都一樣地盡心盡力,有時採用一樣的方式治療,但在每個人身上的效果可能都不同。」也因此,陳培榕雖然個性內向,但他溫和實在又細膩的個性,深受病人信賴。現在陳培榕的門診病人,大約有快二分之一是外縣市慕名而來的病人。看診時總有病人帶些自己種的農產品表示感激,火龍果、釋迦、芒果……等等,盛情難卻的陳培榕也常將水果跟門診護理師和同仁們分享。仁醫首重醫病關係這位台南長大、台北學醫,後來落腳東部的醫師,說著一口流利的台語,筆下卻充滿文青氣息。雖然內向、話不多;又即使再麻煩的事他也輕輕帶過,再厲害的治療也不會掛在嘴上,但他有自己的理念,譬如在閱讀上,他享受的是小說字面之外的詩境;而對於醫療,他也抱持類似的美學,總是用不疾不徐的態度和無比的耐心,用跑馬拉松的精神來陪伴病人治療這種難纏的癌症。大家常認為醫師要術德兼備、仁心仁術,他認為「仁」這個字,就是由兩個人所組成,而在醫療過程中,這兩個人指的就是醫師和病人。醫師能為病人著想、病人也信任並配合醫師,才能實踐仁心仁術,這也是陳培榕一直以來的中心思想。他喜歡宗教昇華的情懷、渴望正義公理,也謹記施行醫療服務要平等對待每一個人,而從他成長的歷程裡緩緩地爬梳,也可以慢慢看見一位仁醫的養成過程。醫者之心不只是微薄之力行醫將近三十年,陳培榕認為自己最大的轉變,就是對於事物的體會或看法漸漸有所不同。「以前總覺卯足全力,到頭來依然改變不大;現在卻覺得,就算是盡微薄之力,我們還是有力量、還是可以做些改變。我現在不悲觀、但也沒有樂觀的權利。我也認為未來的世界,不見得會往好的方向走。所以我們現在每一點微薄的努力都很重要,只要積沙成塔,還是會有改變的力量。」過去,若沒辦法讓病人多活久一些,陳培榕不免心傷許久不能自已,現在則是傷心一下就好好繼續振作,因為還有下一個病人需要他協助。但另一方面,有些病人治好了,少了遺憾,高興一下就好,因為還會有下一個挑戰到來── 這或許是他人生及社會哲學的一種轉變。陳培榕想起一位原本罹患下咽癌、而後又有第二癌症口咽癌的病人太太曾對他說,「因為陳醫師的治療,讓先生多活二十幾年,也讓我們的家業可以繼續,整個家庭都得救了!」她的丈夫在四十二歲正當盛年時得到癌症,小孩只有國小六年級。而他幾年前往生的時候,小孩已經長大成年,足以接手父親的事業,病人生前對陳培榕二十年來的陪伴和守護深深感謝,病人的妻子也非常感激他,讓丈夫可以陪著孩子長大,繼續做家庭的支柱,全家因此沒有遺憾。聽了這番話,讓陳培榕感到很欣慰。臨床診治病人、也從事教學與研究多年,喜歡讀書的陳培榕總保持著求知若渴的精神。他體會到,「人的社會」是最複雜的系統,任何其他物理系統複雜度都比不上人的系統;仍有很多無法掌握的未知,解決了一個問題之後還有另一個問題。然而這就是科學,不斷地尋求解答;有了解答之後,還會出現更多的未知。醫學的世界也是這領域一部分,因為當已有知識不斷累積的同時,背後也隱含了更多未知──這也是他面對知識的一貫態度,敦促他不斷求新求進。陳培榕認為,每個人可能因為生活、背景、意識形態、價值觀等等因素,對同樣一件事情的看法往往不一樣。儘管如此,若要能做到包容他人的意見同時又不受到外力影響,有信仰是很重要的。「我一直覺得人要有信仰和對價值的堅持。信仰不一定是宗教信仰,有一個價值觀的信仰是滿重要的。」因為對理想的信仰,陳培榕選擇到東部奉獻自己的力量,每當心頭出現無力感時,他總是靠自己調適,並保持對社會的關懷。對他而言,儘管在一個群體社會中,醫生只是一種職業和專業,但同時也應該具有知識分子的良知,用心醫治病人並關懷社會,這是最基本的涵養。不隨波逐流或以利益優先,同時關心時事的變化,這才是知識分子該具有的使命感。(摘自《東臺灣頭頸癌診治專家》,心靈工坊出版) 前一篇文章 【養眼專欄】青光眼別忽略,要定期追蹤! 下一篇文章 吃對抗氧化 可解長新冠 熱門新聞 01是「九命胖貓」! 8.5公斤6樓摔落砸破汽車玻璃仍沒事2023.06.0102緩解胃部不適 這四款飲品有益健康還助消化2023.05.3003【研朱札記】《臺南孔廟的音樂》──黑澤隆朝手稿 2023.06.01046月新制一次看 懶人包在這裡2023.06.0105社論--卡脖子與綁手腳2023.05.2906社論--台美貿易協定的新動向2023.05.3007社論--非核家園與核能選項2023.05.3108泰晤士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 消弭不平等評比 南華全台第12023.06.0209樹懶有多懶?連掛樹都免了頭枕手躺平爆睡!2023.05.2910星雲大師:人生之最2023.05.2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菩薩在病苦中示現後疫情時代 健康飲食5大關鍵【中醫專欄】幫媽媽順利度過更年期【護髮養生】三千煩惱絲 顧好 免煩惱!職場媽媽遇到小孩生病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