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玄
近年隨著國際局勢變化,尤其俄烏戰爭後,台灣的軍備和訓練受到重視。國防部因兩岸關係不佳,因恐台海有戰事,也加強後備軍人的教育召集和訓練。
國內雖已實施募兵制,輔以四個月的短期義務役,卻被美國認為不足以打一場不對稱的戰爭。然而,個人認為最值得政府正視的,是國內軍人的地位和尊嚴,似未能凝聚一股團結抗敵的力量。
社會普遍尊崇軍人
看看最近在HBO重複播過幾次的電影《護送錢斯》(Taking Chance),就可知美國軍隊雖然武器裝備世界第一,但社會普遍對軍人尊崇的風氣,才是民眾勇於從軍,不怕募兵不足的最大因素。
一位在伊拉克戰爭中陣亡,年僅二十歲的一等兵錢斯,其大體從前線運回美國,軍方對大體和遺物的細膩處理,棺木覆蓋國旗,以專機運回美國丹佛空軍基地。
其間,還為錢斯展開迢迢歸鄉路的運送過程。國防部人力資源司的一位上校,志願護送錢斯大體歸返幾千公里外的懷俄明州故鄉,其間,還須轉機、開車跟著靈車在公路奔走幾百公里。
小兵受到尊榮待遇
電影劇情平靜無波,卻讓人感受到一位小兵受到的尊榮待遇。航空公司特地為護送的上校升等為頭等艙;空姐還送了一枚小十字架請上校轉送錢斯家屬,機長停機後,也特地下來向錢斯的靈棺致意。
靈車奔馳在公路上,路上行車自動排隊讓行,閃著燈光一起向靈車致意。到達故鄉後,軍方和當地的退伍軍人協會,為上校和錢斯的家人,舉辦溫馨的會面,交接遺物,並朗讀錢斯的排長所托帶的、描述錢斯如何在前線英勇表現而陣亡的信件。然後在隆重軍禮中,才讓錢斯在家人祝福下安歸塵土。
一位僅僅是一等兵的陣亡,在片中受到如此妥適的照護,回到青青故園草的家鄉, 顯見美國對軍人的重視,不僅在薪水和房舍的供應,足以讓人覺得從軍是一個好的職業,而社會民眾對軍人保護家國的崇敬,更讓軍人覺得榮耀在身,值得為國家效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