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泱汀
文/嚴崑晉
東漢和帝時,上虞有一巫者,名曹盱,能藉舞蹈取悅神明以祭天祈福。有一年五月五日端午節時,因於船上醉舞,不幸墮江而死。其女曹娥,時年十四,沿江號哭,一連七晝夜,終因不見其父屍首,自投江中而死;歷時五日,曹娥抱其父浮出江面,於是孝行傳遍遐邇,當地人為之立碑建廟,後代人更將江名改為曹娥江。
曹娥逝後八年,上虞縣長度尚悲憐孝行,為之改葬,命弟子邯鄲淳為作碑文以記其事。時邯氏年方十三,文不加點,一揮而就,立碑墓側,時人稱奇。蔡邕聽聞而前往觀看,因日已近黃昏,乃於暗中以手摸碑文而讀之,之後拿筆大書八字於其碑文背面。
有一天,魏武帝曹操從曹娥碑旁經過,楊脩在旁跟隨,見碑背題有「黃娟幼婦外孫齏臼」八字,魏武帝對楊脩說:「你能了解它的意思嗎?」楊脩一見,當下即解其意,答曰:「了解。」魏武帝說:「你先別說,待我想想。」
走了三十里路,魏武帝才說:「我已經想出來了。」便叫楊脩將他知道的另外記下。楊脩說:「黃絹是有顏『色』的『絲』,合起來就是『絕』字;幼婦是年『少』的『女』子,合起來就是『妙』字;外孫是『女』兒的兒『子』,合起來就是『好』字;齏臼是用來容『受』『辛』辣的食物,合起來就是『』字:連起來就是『絕妙好辭』。」魏武帝也記下自己所解,與楊脩所記相同,便歎息說:「我的才智不如你,竟然相差了三十里路的時間。」
「絕妙好辭」原為蔡邕對邯鄲淳所作曹娥碑文之讚語,後來用以讚美文章美妙,好到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