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衛教2】焦慮來襲, 追根究柢啟療癒 文/艾美‧布魯納(英國心理諮商師、催眠治療師) |2022.06.18 語音朗讀 162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每天撥出一點時間,描繪出理想中未來自我的樣貌,強化信念,就能實踐目標。圖/Pexels焦慮會衍生出頭痛等身體不適。圖/Pexels有人隨時被焦慮找上門。圖/Pexels焦慮往往源自恐懼,與童年時所受到的創傷有關。圖/Pexels 文/艾美‧布魯納(英國心理諮商師、催眠治療師) 焦慮是大魔王。對自己發揮同理心、多多關懷自己,才能消除或弭平內外在的創傷。焦慮會引發恐慌的念頭,還會造成身體反應,導致體內分泌出皮質醇和其他壓力荷爾蒙,使人抑鬱不快。活在焦慮中,就會自我孤立、寂寞不已。有位當事人這麼告訴我:「你不可能了解我的痛苦。很多人都以為這種問題靠意志力就能解決,老是叫我『振作起來』,但其實我的焦慮根本沒有人懂。」焦慮開啟復原之門就印象所及,我評估過的個案都說他們有焦慮問題,有些人因此失去活力,生活中大小事都受到影響。也有些人覺得焦慮就像討人厭的微弱噪音,一天到晚纏著他們,怎麼樣都甩不掉。某些個案的症狀的確出於心理疾病,如廣泛性焦慮症或強迫症,但也有不少人把焦慮視為自己的天性。這些當事人的共通點在於,他們並不明白,除了尋求專業協助外,其實也有自助的方法可緩解症狀。人在焦慮時,第一個反應通常都是想找出原因,找出心中令人感到擔憂的事,然後開始著手擺平那些問題。但焦慮不一定是具體事件或問題所觸發的反應,所以即便困難已解決,或相關因素已緩解,你還是會把擔憂的心思放在其他事情上。正因如此,許多人才會說,明明沒什麼事要操心,卻還是心煩意亂。那股憂慮占據身體,不可能消除,無論如何就是會存在。受焦慮所苦的人一定知道,這種情緒無孔不入,無論是明天要參加面試,或是照鏡子發現自己胖了,都會使人心神不寧。為了消除那種感受,我們就會用上各種手段。譬如找藉口說不去面試了,這樣就不會有得失心;或是馬上開始節食,這樣就不會害怕站上體重計了。當然,你會嘗到一點甜頭,焦慮感會暫時減輕,但它很快就會再度來襲,而且強度更甚以往。焦慮的人都知道,即使達成目標,也難以滿足於現況,總會一再求好。這是因為批判之聲得逞後不會沉寂太久,一下子就會再度開始作祟,所以我們得以正向且效果持久的方式來緩解焦慮。焦慮的源頭是恐懼為焦慮所苦的人很多,我認為這種情緒其實是一種恐懼感,是源於未撫平的創傷。焦慮會使人走上自我懷疑與毀滅的不歸路,造成一連串的身體症狀,甚至會引發恐慌症大爆發。從前我每天都活在過度警醒的狀態下,時時刻刻都在提防,深怕遭遇任何危險。那種備受威脅的心態並不合理,旁人也很難理解,但我總覺得自己只是個性比較緊張,沒辦法放鬆而已,沒想到那其實是未撫平的創傷所致。以前只要事情做不好、無法達成目標,我就會感到挫折、氣惱,進行療癒練習後,才知道必須多同理自己一點,早年的傷才能治好。唯有帶著同理心關懷自己,才能消除內外在的衝突。療傷的核心步驟就是自我關懷,復原全靠它了。因此,探究「焦慮」時,不妨視之為「恐懼」,如此一來,就能從不同的角度處理它。許多人小時候受過創傷,內心都躲著擔驚受怕的小孩。他們在幼年時,總覺得自己不受關注、重視,並打從心底感到不安。他們對周遭環境的感知,內化成潛意識的一部分,並不斷影響其成年後對外在世界的看法。長大成人後,我們一天到晚感到焦慮,以為那是生活不順所致,但其實那是過往經驗所累積的恐懼。把問題局限於「焦慮」,就會耗費心力在控制症狀,無法進一步消除原初的創傷。唯有培養安全感,才能讓自己不再害怕。喜樂的心乃是良藥長期與恐懼、焦慮共存,會造成各式各樣的身體症狀。除了精神疾病外,收治到我診所的個案都有身體不適的狀況,像是作嘔、便祕、膀胱癌、鵝口瘡、消化不良、頭痛等,症狀繁多;此外,婦科問題的比例也很高。心理狀況出問題,生活型態也不會太健康,因此有這些症狀自然就不意外。關鍵在於,身體與心靈密不可分。許多研究都已指出心理創傷對身體的影響。心靈開始療癒後,身體也會跟著復原,反之亦然。有些受虐婦女會認為,身為女人就活該受罪。懷有這樣的羞恥感,身體就會出狀況,譬如慢性骨盆腔疼痛、陰道痙攣和陰道炎等婦科問題。她們生病後,更不願去看醫生或接受性病檢查;有些人甚至不進行產前檢查。了解症狀從何而來,才能踏上療傷的路。我有些女性個案曾被診斷出有慢性疾病,但在開始滋養、療癒心靈後,症狀就完全消失。若身體有症狀,請務必去看醫生,但身心的療癒密不可分,所以俗話才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壓力與煩惱會不斷出現,你不可能把它們全都消滅,以徹底解決焦慮問題。那是徒勞無功的舉動,只會讓自己感到精疲力竭,因為你無論如何都找得到更多的事瞎擔心。重點在於調整心情與觀點,保持穩定的心態,即使是面對令人擔憂的情況,也不會太過操心。就算陷入困境,也能泰然處之、找到安定身心的辦法,不會心煩意亂。雖然如此,嚴重的焦慮感偶爾還是會出現。焦慮感為什麼會時不時地湧現,背後又有什麼成因?這是我們必須關注的問題。只要能從中找到訣竅,發現照顧自己的妙方,就能在復原之路上更進一步。【復原妙方】描繪未來的自己每天花十分鐘寫下理想中的願景。長期以來我都在做這項練習,很高興能把這個妙方告訴各位。它是由療癒大師妮可.勒佩拉醫生(NicoleLePera)所開發的有效療傷方法,你所想要的一切,都可以透過這方法來實現。每天撥出一點時間,按照以下提示的原則來寫作,描繪出理想中未來自我的樣貌,強化信念,就能實踐目標。用心觀想,並寫下你所期望的嶄新未來,目標就會比較容易實現。心境會決定處境,積極採取行動,下定決心改變思考方式,就可以開創新局。這個練習不需要花太多時間,要有毅力,每天靜心十分鐘,坐下來專注地寫作。我一再強調,療傷的關鍵在於找出問題,保持覺察力,對未來做出審慎的決定。反覆練習,就能感受到成效。所以,現在就對自己許下承諾,趕緊開始吧! 第一步:自我覺察1. 選定你想培養的生活模式或言行,譬如學著自我關懷,把它當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2. 寫下一些自我肯定的話或勵志格言,來鼓勵、驅動自己達成目標,譬如「生而為人,關懷、照顧自己是我的權利」。3. 寫下你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落實這個新習慣,例如早上起床先進行冥想,觀想今天最重要的事,並說出關懷自己的話語。完成第一步之後,暫時不必再重複這個步驟。過了一個月,或等到你已成功培養新習慣,再寫下另一個新目標。 第二步:每日寫作提示1. 寫下肯定自己的話,譬如:我有資格得到愛與尊敬。2. 接續以下提示把句子寫完:「今天我要努力改變習慣,開始……」(譬如把自己視為第一優先)。「我很感謝……」(譬如感謝自己願意許下承諾,努力改變,或是謝謝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改變後的我,將更能感受到……」(譬如喜悅、富足與身心平穩)。「我現在就可以……,朝理想中的生活前進」(譬如投入自我關懷的練習)。「我想到自己改變後的樣子,就覺得……」(譬如充滿力量又有希望)。這項練習隨時隨地都能進行,重要的是要有餘裕能專注思考。對我來說,傍晚時分最適合靜靜地坐著,思考人生各方面的發展與成長。讀者可以自行決定合適的時間與地點。長久以來,我都不斷在描繪未來的自己,藉此改變陋習、實現理想中的生活。我找到與自己相處的空間、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這個也是個絕佳的方法,讓你回顧一路以來的進步,為自己注入動力。(摘自《內心對話的力量》,時報出版) 前一篇文章 【養眼專欄】光害光害,光真的都有害嗎? 下一篇文章 醫起吃素 蔬食養生更護生 熱門新聞 01亞運/100金誕生! 楊勇緯激動淚灑賽場2023.09.2402屏東爆炸事故 佛光山送暖祈福2023.09.2303【研朱札記】夜鶯不至2023.09.2104常吃4種食物 助你一夜好眠2023.09.1905療癒橡實人 大自然冒險趣2023.09.2106《星雲法語》生活的自在2023.09.1807亞運/「大家都在等這面牌」 楊勇緯奪金哭到不能自己2023.09.2408社論--印度越南平衡外交的啟示2023.09.1809【敦煌經變】觀世音三十三化身2023.09.2410烏克蘭地鐵教室 讓學童重拾課本2023.09.2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認識精油】淺談精油及日常使用方式如果你因焦慮而難以入眠……【中醫專欄】慢老中醫教您提升免疫力幸福防疫 跟彥寬老師練養生氣功靠刮痧去溼氣?中醫師解密:還有助減重長期久坐久躺易誘發肺栓塞 醫生籲定時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