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1
「樹王」賴桑傾家蕩產種出近40萬棵樹,大兒子賴建忠從一開始的不諒解,看到父親種出的滿山綠林後,在2003年創立森林咖啡品牌「雲道咖啡」,將販售咖啡的一半收益用來投入造林、成就賴桑的種樹初心。賴建忠表示:
「這世界上不缺少好咖啡,缺的是一杯能感動人心、能改變世界的咖啡。」
2
美國華裔鋼琴家陳世嘉(Phyllis Chen)在求學階段中,偶然接觸玩具鋼琴,愛上與傳統鋼琴不同的音色,開始用玩具鋼琴演奏、創作,並獲得2022年古根漢獎學金(Guggenheim Fellowship)音樂創新獎。陳世嘉說:
「學習應該敞開心房、不要拘泥發掘興趣,並且有原則、勤奮的前進,終有一天能獲得回報。」
3
「舉重女神」郭婞淳仁川亞運賽前受傷,在教練林敬能鼓勵下,發現看書能讓自己沉思,並從中獲得啟發;今年由她口述出版的《郭婞淳:舉重若輕的婞念》,把經歷化作文字,希望帶給大眾力量。郭婞淳用星星比喻:
「希望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帶給大家力量。」
4
彰化縣員榮醫療體系總院長張克士,做超音波、手術時穿鉛衣時,常造成肩背受傷,也曾在門診看到半夜近2時;「醫師身心負荷都很大」,他認為,一定要養成隨機運動、適當飲食及找空檔紓壓的習慣。張克士表示:
「健康一部分來自於基因,一部分靠自己。」
5
世界自然攝影獎(World Nature Photography Awards)除了表彰野外攝影師,並希望讓大眾思考,如何與自然共處,還與環保機構Ecologi合作,每當一人參賽,就種一棵樹。聯合創始人丁斯代爾(Adrian Dinsdale)說:
「這些照片將會繼續激勵人們,盡最大努力保護我們脆弱的星球。」
6
嘉市輔仁中學高中二年級的杜松庭,5月舉辦個人鋼琴獨奏會,他在家人的支持下,結合公益籌辦關懷烏克蘭難民兒童音樂會,有5間愛心企業響應,共募得20萬元,期盼讓更多戰火下兒童恢復穩定生活。杜松庭表示:
「看見烏克蘭因為戰爭造成許多人無家可歸,成為難民,當下覺得關懷他們是必須要做的事!」
7
今年虛歲101歲的王清霜,15歲接觸漆藝,是台灣首批赴日留學的工藝家;早期他製作果盤、珠寶盒等漆器,70歲投入漆畫,至今仍維持每天創作的習慣,80幾年如一日的堅持,是因為王清霜認為:
「職人在日本的意思是做一件事情就做到好,選定漆藝這件事情,就一直做下去,就是職人精神。」
8
雷赫曼(Reheman Seti)在50年前,成為中國大陸新疆「交河故城」第一位文物保護員,他的兒子麥明雷赫曼(Maiming Reheman)和孫女古莉貝克(Gulibekge Maiming Reheman)也加入文物保護員的行列;今年將退休的麥明雷赫曼說:
「即使在退休後,我也會盡我一生保護這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