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01
就讀於彰化縣三條國小的柯舒妮,因家庭變故受到創傷,選擇安靜自我封閉,所幸在老師、同學的幫助下,她逐漸解開心防,不只樂於助人,也勇敢表達想法,還經常和外婆到社區長照站陪伴獨居長者,為他們講故事。柯舒妮說:
「看到別人因為我的幫助而露出笑容,我也會開心,這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02
旅美畫家鍾文熙,幼時因父母離異,長大後到美國尋親未果,讓他對繪畫失去熱忱;後來受鼓勵重拾畫筆,作品不只獲邀展覽,也在黎明中文學校擔任美術教師,吸引報社、電視台採訪,被稱為「來自台灣隱藏的畫家」。鍾文熙說:
「希望藉由畫作為族群融合盡心力,用感恩的心回向祝福。」
03
楊孟學大學讀2個月便毅然辦休學,2012年通過國際咖啡師認證後;為了增加「味覺資料庫」,他曾到澳洲放逐一年半,也藉由咖啡結識志同道合朋友,更在前年成為高雄萬豪酒店京心咖啡廳的副理。楊孟學認為:
「學歷不代表競爭力,任何領域都是實力原則,玩到頂尖不怕沒出路。」
04
導演陳慧齡悼念離世的祖母、找回家族記憶,發起「島嶼的集體記憶」計畫,她隨一對原住民姐弟走過阿塱壹古道,尋找斯卡羅族祖先的足跡、訪談落地生根台灣仍難忘家鄉的老兵等,串聯紀錄片《給阿媽的一封信》,反映人權價值。陳慧齡表示:
「我們一起把台灣故事說好,就是對世界有貢獻。」
05
屏榮高中電子商務科三年級李欣珉,自小父母親離異,國中時接連遭逢父親、爺爺、奶奶過世,由姑姑照顧他與弟弟長大,也受到許多社福團體協助;他期許自己成為社工,當個手心向下的人。李欣珉說:
「不要因為家中環境,而放棄自己,有能力就要回饋別人。」
06
卡達有一名少年尼姆.穆夫塔(Ghanim Al-Muftah),一出生就沒有下半身,不想用輪椅代步的他,以雙手支撐自己「行走」,還可以游泳、滑板、攀岩等;現在他是親善大使、企業家、勵志演說家,穆夫塔表示:
「我的健康狀況讓我成為一個意志堅強的人,並激發出我所有的優點。」
07
人稱「黑貓姐」的屏東縣車城鄉後灣人文暨生態保育協會理事楊美雲,20年前返鄉陪伴雙親,驚見家鄉已變了樣;為了找回小漁村的活力,她重現自製海鹽的生活方式,成為吸客的遊程,還從恆春民謠門外漢化身傳承者。楊美雲說:
「人生有無限的可能和驚喜,愈念活愈有味。」
08
跨洋尋子電影《費爾的旅程》,講述一位紐西蘭爸爸費爾(Phil Tchernegovski)1998年來台找兒子魯本(Reuben)的歷程;片中訪問超過20位費爾在台灣結交的好友,雖然不能常見面,但是費爾未曾忘記台灣人給他的幫助:
「我在生命中得到了奇妙的平衡,失去兒子但得到2300萬個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