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滌姬
明朝劉炳〈烏生同劉子憲賦〉:「陶母能剪髮,孟母猶三遷。拳拳教子心,唯恐子不賢。」提到中國的模範母親,很多人會想到孟母三遷,造就了中國的亞聖。詩中和「孟母三遷」並論的「陶母剪髮」,又是怎樣的慈母心呢?
陶母是陶侃的母親湛氏。陶侃字士行,是晉朝著名的忠臣良將。其人為官清廉,政績斐然;能征善戰,軍功卓著。唐德宗時,位列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宋徽宗時,又被奉為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陶侃年少孤貧,胸懷大志。陶母日夜紡紗織布來供應陶侃的學習費用。有回大雪連下數日,道路難行,日落時分,正要往洛陽赴任的鄱陽孝廉范逵,帶了好些馬匹及僕人,從陶家門口經過。侃母認為機不可失,即使家徒四壁,粒米全無,還是跟陶侃說:「你去門口招呼客人留宿,我自有辦法宴請他們。」
陶侃便延請范逵一行人來到家中。而陶母則將一頭垂地的長髮剪下,做成兩束假髮,拿去換取米糧等食材。又把房屋的椽柱,砍下一半作為薪柴,還從坐臥用的席子抽出草料來餵養馬匹。到了晚上,端出豐盛精美的菜餚來招待客人,連同來的僕人都很滿意。
陶侃和范逵相談甚歡。范逵讚歎陶侃才華過人,又對陶母的熱情款待深感過意不去,而感慨地說:「非此母不生此子。」
隔天一早,范逵告辭,陶侃送行,一送就送到百里之外。范逵說:「很遠了,你該回去了。」陶侃沒有離開,繼續相送。又走了一段,范逵說:「你該回去了。等我到了洛陽,一定會宣揚你的美名。」陶侃這才和范逵告別,返回家中。
范逵到了洛陽,在羊晫、顧榮等人面前稱許陶侃賢能,陶侃因此受到重視,踏上仕途,有了一展長才的途徑。
陶母深知陶侃的志向與才能,抓準機緣,不惜傾盡所有,比巧婦還聰慧的克服「無米之炊」的困境,為陶侃推開一扇機會之門。但陶母並不因此志得意滿,反而更加謹慎小心。陶侃擔任魚梁吏時,曾派人送了一罐醃魚給母親。陶母把醃魚封好,交給使者帶回去,寫信責怪他:「你當官吏,卻拿公物來送我,不但對我沒有好處,反而讓我更加憂心。」
陶侃軍功卓著,因平定陳敏之亂,升任為江夏太守、鷹揚將軍。他備足威儀,隆重地迎接母親住進官舍。在陶母時時叮嚀關注下,陶侃行事深謀遠慮、當機立斷、清廉守節,謹小慎微。在軍事及政事上都一絲不苟。每當作戰有所虜獲,全部都分發給士卒,沒有任何私藏。蘇軾稱許陶侃:「陶威公忠義之節,橫秋霜而貫白日。」
陶母過世時,有兩位衣著奇特的客人前來弔唁,他們只致敬而沒有哭泣,出了靈堂後,化為雙鶴,衝天而去。這事讓當時人感到驚異,認為陶母之賢,感化了靈禽,特地前來表達敬意。唐朝李商隱〈過姚孝子廬偶書〉的「魚因感姜出,鶴為弔陶來」,就用了這個典故。
陶侃文能安邦,武能定國,深受朝廷倚重,最後位列三公,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明朝邵寶〈都昌瞻陶母像〉:「窮巷欣來長者車,淹留深愧食無魚。青絲一縷並刀下,挽得中原九鼎餘。」陶母剪髮之舉,開拓了陶侃的人生,也影響了歷史的格局。明朝張九韶〈重脩陶母墓記〉載:「使世之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則國何患乎無人材之用;而天下之事,惡有不理者哉?」張九韶肯定母教的重要性與影響力,不僅盛讚陶母教子有方,也向全天下的慈母,致上崇高的敬意與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