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雜學、通才、斜槓等名詞,成為時代的顯學,而它所寓含的,是有別於過往的單一性,而走向更全面、更廣泛的跨領域能力。運用於職場、社交、生涯規畫上,若能有更廣博的涉獵,相信對於自身所處的環境,也必能有更佳的適應力。圖/123RF
文/林彥佑
近幾年,雜學、通才、斜槓等名詞,成為時代的顯學,而它所寓含的,是有別於過往的單一性,而走向更全面、更廣泛的跨領域能力。運用於職場、社交、生涯規畫上,若能有更廣博的涉獵,相信對於自身所處的環境,也必能有更佳的適應力。
隨著社會分工日益細膩,可想而知,上世紀五、六○年代,甚至七、八○年代那種思惟與學習方式,已幾乎無法迎合現代人所需。綜觀許多新科技的發明、知識體系的架構、社會發展的脈絡、人際關係的複雜與生活模式的改變,或多或少可看出一些端倪。
就以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的考試來說,如果我們去比較二十年前的聯考題目,再看看十年前的,最後再到這一、二年的會考、指考、學測等,不難發現,這些題目的轉變,代表著學習方式的改變,也代表著教學觀念的改變。
以某一年的會考題目來看,如果單獨從某科試卷中抽出一題,可能會難以辨別,其究竟是考國語、考數學或是考社會?究其原因,乃現代學習趨勢偏向於跨界整合,不會是單純直入式的,而是以另一學科的型態包裝某個主學科的提問。這樣的試題引導,使得學生需要具備更廣博的知識網,進而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而這也正是整個社會潮流的縮影。
近幾個月來,常被提及的元宇宙,又或是近年來廣泛運用的QRCode、人工智慧、虛擬貨幣,或是孩子們熟悉的網紅、直播主、外賣外送等,都是各種技術與領域的整合型創造。日前讀到一篇文章,在談藝文領域遇上元宇宙,會產生怎樣的火花?由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風潮音樂總經理楊錦聰、音樂製作人黃國倫等人,一起分享自己的觀點。文中提到,這樣的願景充滿無限可能,也確實令人引頸期盼,如今人們不只要在自己原本的領域鑽研,更要懂得突破界線,彼此融合。
如果把這樣的未來想像,帶入家庭、親師生互動,我更希望大人能都多鼓勵孩子多元涉獵,讓學習無界線。現在學校或民間機構常開辦許多才藝課程,不妨多帶孩子參與;其次,也要鼓勵孩子發揮創造力與想像力的,例如,鼓勵孩子畫出心中的未來、夢想中的台灣、寫一篇三十年後的社會等等。
現在的教育更強調開放性思考,很多問題未必會有單一的標準答案,因此,我們更要培養孩子「有想法、說道理」,進而能說服他人。
以我為例,我常帶孩子玩中學,因為唯有在寓教於樂中學習,學生才會是最放鬆最無壓的,此時,創想力也最容易被激發出來。我會帶著孩子當小小倉頡,自行利用部件與過往經驗來造字、造詞,或是讓他們自己搭配圖像創造一個成語;或讓他們試著把兩、三樣不相關的物品組合成一種產品,例如,茶杯加鉛筆可以變出什麼?磁鐵加橡皮筋又能夠做些什麼?……這些都是創造力的表現,也是時代所需。
我也會鼓勵師長,多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允許他們多問「為什麼」,哪怕是天馬行空、無厘頭,都可能是一顆醞釀未來的種子。想想,二十年前,有人會相信拿著手機、對著黑白方框一掃,就能連結上某一個網頁嗎?
「雜能力」是未來的趨勢。三十年前的社會,也許只需要一個專長就可以打遍大江南北,我們稱之為「I型人才」;十年前,開始需要「π型人才」,代表除了自己的主專長之外,還要有另一項副專長;而未來,最需要的是「非型人才」,除了特殊專長,還必須有多元的興趣。
而這樣的能力,需要從小開始慢慢探索,當孩子接觸的事物多了,就有辦法激發興趣,進而在從興趣中培養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