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容易有新冠長期症狀? 專家點名4族群 |2022.01.27 語音下載 109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科學期刊「細胞」(Cell)的新研究,首次確認了有助預測某人是否會出現新冠長期症狀的4大因素。圖/法新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醫界一直難以解釋或瞭解為何部分新冠患者最終會在數周或數月後出現疲勞、難以清楚思考或呼吸短促等揮之不去的長期症狀,如今專家提出4大因素。美國《國會山莊報》(The Hill)報導,一項公布在科學期刊《細胞》(Cell)的新研究,有助對這種情況做出一些解釋,首次確認了有助預測某人是否會出現新冠長期症狀的4大因素。研究作者之一、西雅圖系統生物研究所(Institutefor Systems Biology)所長希斯(Jim Heath)受訪時說:「能夠確認這些能導致這種疾病、造成長期症狀的因素,是將其定義為能夠治療症狀的第一步。」「而其中部分因素,事實上也正是人們可以拿來設想研發療法的目標。」研究中確認了在預測新冠長期症狀方面最重要的因素,是存在某些被稱為自體抗體(autoantibodies)的抗體,會錯誤地攻擊身體的健康部位。自體抗體與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有關,自身免疫系統會攻擊自己的身體。圖/法新社但希斯說,一個人不一定要患有自體免疫疾病才會出現自體抗體和面臨較高的長期症狀風險。他說:「多數具有自體抗體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有這個東西。這是所謂的亞臨床…也許你具有某種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但還沒發病。」不過他說,這項研究的一個實務應用,是狼瘡的療法也許「值得研究」作為長期症狀的療法。第2個會導致長期症狀的因素,是另一種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再活化。EB病毒相當常見,90%的人都會在某個特定時間點感染,不過通常只會造成輕微症狀。這種病毒在初次感染後通常會蟄伏在人體內、不會起作用,但若某人確診了,就有可能讓EB病毒再活化,可能導致演變為長期症狀。希斯表示,人體免疫系統有可能在對抗新冠病毒時分心,讓EB病毒再活化。圖/法新社第3個被確認的因素則是血液中導致新冠的SARS-Cov-2病毒量多寡。這個因素和EB病毒的作用表明,對抗新冠直接影響的新抗病毒藥物,例如輝瑞大藥廠(Pfizer)的口服藥Paxlovid等,可能在對付長期症狀方面也有用。最後、也是第4個能預測長期症狀的因素更容易辨識,即患者是否患有第二型糖尿病。雖然這4個因素在瞭解造成長期症狀的原因及幫助研發療法方面邁進一步,但這些因素與長期症狀有關的機制仍未完全明朗。這項研究追蹤309名新冠患者,在不同的時間點採集血液和拭子樣本。此外,有可能降低長期症狀風險的一招是接種疫苗;另一項來自英國的研究發現,接種疫苗的人演變成長期症狀的可能性足足降低41%。圖/法新社 前一篇文章 星雲大師:捨得 下一篇文章 朱元璋給屠夫提對句 竟讓春聯大為流行! 熱門新聞 01染疫後身體2大變化 按摩5穴位改善不適2022.05.2302社論--哀美國槍擊案死者2022.05.1903快篩陽即確診擴全民 擬下周上路 篩檢站將轉型2022.05.2204社論--令人心急如焚的疫情走向2022.05.2005佛教經變藝術解讀2022.05.2206拳擊/完美「降肉」! 林郁婷勇奪世錦賽金牌2022.05.2007確診者獲「無敵星星」 康復3個月內不再被匡列2022.05.1908社論--油電價格與人民福祉的公平性2022.05.2109星雲說喻 來意不誠2022.05.1910姿勢不正易脊椎側彎 3式運動延緩惡化2022.05.1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15縣市大雨特報 周六前慎防劇烈天氣花蓮端午返鄉專車還有票 今日開放現場購買防疫險理賠指引 出爐中職/許基宏生涯首發再見轟 兄弟台東戰一分差克猿法網/4小時五盤大戰遭逆轉 曾俊欣錯過大滿貫首勝立院三讀通過 計程車強制投保旅客責任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