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中的一條船》今年受傳藝中心「看家戲」邀請,一月於戲曲中心再度亮相,圖為李京曄手持鄭豐喜角色的電視木偶。圖/記者張睿杰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戲台上,三幕劇形式的新版《汪洋中的一條船》,無論是用古典小型偶、金光中型偶,還是電視大型木偶,詮釋作家鄭豐喜不同階段的生命歷程,幕後主演、「真雲林閣掌中劇團」團長李京曄,都能以變幻多端的聲線、切換自如的五音,演活劇中所有角色。
「真雲林閣」一九七五年成立於雲林,創辦人為李京曄的父親李永保,「父親隨著伯父李金樹的『大山雲林閣』習藝,學成後創團」,他說,「雲,象徵變幻莫測的動態;林,代表靜態,父親加上『真』字,是自許動靜皆宜、文武皆通,還能以真誠態度面對觀眾」。

自承在媽媽肚子裡開始學布袋戲的李京曄表示,「本來父親認為做戲班太辛苦,不希望我接班,但沒辦法,血液裡流著布袋戲的DNA,王爺飯會黏人,離不開這個行業了」,接手劇團後,李京曄發現,「廟口前的觀眾愈來愈少,好像變成演給神明看而已」。
決心要讓觀眾重新愛上布袋戲的他,先從題材著手,自台灣這片土地汲取靈感,例如《開台英雄顏思齊》、《北港媽傳奇之孝子釘》、《戰水英雄》及《汪洋中的一條船》,都取材雲林在地故事。
開展多元風貌 改編東西方文本 《汪》劇主角為雲林口湖鄉的鄭豐喜,二○○九年首演時感動無數觀眾,今年受傳藝中心「看家戲」邀請,以鄭豐喜遺孀吳繼釗的視角,重製這部時裝布袋戲,選用古典、金光、電視三種時期形式的戲偶,演繹鄭豐喜的童年、高中、大學三階段。
「一般人印象中,一出生就下肢畸形的鄭豐喜,是殘而不廢的生命鬥士;但在吳繼釗老師眼中,他一點都不悲情,還非常樂觀活潑」,他希望藉此劇傳達,古人說「落土時,八字命」,出生是男是女、是富是貧,是否缺手缺腳無法決定,「然若能像鄭豐喜,用正向態度面對人生,就能扭轉命運」。
李京曄也致力改編東西方經典文本,開展掌中劇更多元的風貌,例如莎士比亞《李爾王》、《哈姆雷特》,改編為《夢.斷.情河》、《花開有時盡》,關心環保的他則以《西遊記》為藍本,編創《西遊記之決戰二度C》,讓廟口前的長輩經由布袋戲,認識節能減碳。
碰觸生命深處 做戲要打動人心 但無論怎麼跨界、實驗、創新,李京曄都堅持留下台灣布袋戲「不能捨棄的靈魂」:口白和手操偶,「台灣布袋戲和全世界偶戲最大不同,便是由主演一人包辦所有角色聲音,以及用雙手操偶」,來展現角色各種身段姿態,兩者為本,不可拋卻,才是原汁原味的台灣布袋戲。
秉持「傳統的根,創新的葉」做戲,李京曄讓「真雲林閣」在有布袋戲界奧斯卡獎之稱的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中,橫掃口白藝術、視覺藝術、操偶技術、配樂音效、劇本創作、表演團隊等六大獎項,是全台唯一「金掌獎」大滿貫的布袋戲劇團。
對李京曄而言,布袋戲並非只是「打打殺殺,金光閃閃」,而是以最純粹的戲偶表演,碰觸生命深處,「讓布袋戲打動人心,才是我們真正想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