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五名委員,日前到彰化、新竹兩縣及新竹市考察改制直轄市業務。彰化縣府會同心要求升格,備妥書面資料論述改制後發展願景。新竹縣市需合併升格,新竹縣議員、鄉鎮市長、鄉鎮民代表幾乎都反對草率改制,場內逾百與會者振臂高呼反對因人設事倉促修法,場外掛著「反對獨裁作業、走民主倒車」等白布條。新竹市議會藍綠營議員各有立場,反對聲浪亦大。
這一波地方政府爭取改制的政潮,起於新竹市長與民進黨立法院總召柯建銘。五立委偕同部會官員到地方座談時,新竹市長與市府官員均缺席,僅柯總召單刀赴會。在新竹縣會場,他發言剛屆五分鐘時限,台下就鼓噪,要求主席制止再講;在立法院縱橫捭闔的他請求再說一分鐘才退場。事後地方評價柯委員久歷政壇高位,明知竹縣、市民選公職多反對他,仍願出席聆聽說明,未失從政核心素養。
新竹縣市分治四十年後應否合併改制?政、學界論述已多。主張合併改制的理由是縣市既屬共同生活圈,如統一治權,有利交通建設、垃圾處理、治山防洪、公共給水等業務。改制直轄市,財稅分配得多,公務員能升等。新竹科學園區有台積電、聯電等晶圓廠,是科技產業重鎮;縣市合一可提高效能,更易支持產業發展。
反對因人設事倉促改制者認為,台灣省虛級後中央與縣市是實質的兩級政府,縣市上層單位就是行政院部會,只要修改《財政收支劃分法》,依各縣市財稅貢獻度與產業定位,公正分配財源,公平調補不足,就能互濟短長均衡發展。治山防洪貴在全流域管理,權屬行政院;改制亦非建置大眾運輸系統,或推進科技產業的必要條件。
當年大新竹縣時代,竹北只是縣轄的鄉,人口不到八萬。縣市分治,縣政府遷往竹北,地方法院、檢察署跟進,在新竹市開業的律師事務所隨之移地接案;醫學中心進駐竹北開辦新的附屬醫院,台大醫院新竹生醫分院在高鐵竹北站旁開診;進出高鐵站的商務客多,竹北已是高鐵沿線最亮眼的新市鎮,人口逾二十萬。
新竹市議員眼看台鐵新竹站,遊民瑟縮於站腳,躺臥於地道旁;站前兩家百貨公司歇業,原有商圈沒落,一樓店面或招租,或經營電玩,擺著抓娃娃機。而竹北街市正盛,高消費力吸引到百貨名店開幕,所引進時尚名品與餐飲檔次均高於竹市賣場。一旦縣市合併,行政中心移往腹地廣闊的竹北,三百年竹塹城將何以為繼。
新竹縣議員與鄉鎮民選公職認為,縣市分家後竹科園區才蓬勃發展,兩地政府競比治理效能,成就今日新竹縣農工業與科技產業欣欣向榮,房地產迅猛增值。如果再合併為一,偏遠鄉鎮、原民部落盡納科層官僚統治,削減地方自治能量,草根民意無所寄託,弱勢者將更弱勢,絕非民主正道。
台灣行政區劃應否再調整?竹縣市應否單獨合併改制?議員與商業團體擔心的老城市衰落,與偏鄉將更缺聲量,迄今無人解惑。催促合併者不聆聽、說明,即擅指提問方作秀拖延,豈真欲回歸皇權朕即天下。中學課綱講「核心素養」是面對挑戰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柯總召單刀赴會獲得有膽識評價,在於尚存傾聽及說明的素養;比起權謀操作與暗室拍板,透明且磊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