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內科醫師袁瑋強調,良好的人際關係,可帶來身體的健康,與心理的幸福感。圖/振興醫院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2021台灣經歷了防疫升級、降級、封城、開城,後半年我們還經歷了什麼?生活有何變化?心境有何影響?隨著疫苗施打普及,生活漸漸回復疫情前,但仍有許多未知變化,讓我們需要不斷調整因應方式。專家指出,儘管沒有人知道能不能回到過去的「常態」?後疫情時代仍有許多「新常態」,需要去接納與適應。
「身心科門診量冷清了兩個多月後,出現跟台股有得拚的上升行情。」 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袁瑋打趣說道;她也同時提供三招,包括理解與接納自己的情緒、分享自己的與尊重他人的想法與感受、重新定義自己的經驗,幫助你我重新找回與他人的連結。
袁瑋指出,封城造成每個人生活的改變,被限縮的不只是生活空間,「情緒空間」更壓縮到令人窒息,例如:在家工作(同時顧小孩),失去了原本休閒的時間空間;退休者本來有許多學習或活動通通暫停,關在家被恐怖的疫情新聞轟炸;不擅長用網路社交媒體與他人互動者特別孤單;需被照顧的年長者,無日照機構可去,連長照人員都無法到家,家人照顧負擔增加。
有些人失去工作、關店;有些人因這段時間生活的不便或害怕就醫,造成身體衰弱或疾病惡化;更多人平時因為工作與興趣,與家人間有個「健康距離」,突然整天被關在一起,「每個人都快窒息了!」
袁瑋表示,2021所經歷的雖然逐漸過去,我們在當中試著去理解這些經驗的同時,也讓我們對生活、對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生命的意義上,有許多困惑,甚至產生焦慮、悲傷、失落、孤單等情緒。
2022後疫情時代,當我們重新開始生活、重新與人連結時,袁瑋歸納出三項提醒:
一、理解與接納自己的情緒
無論是憂傷、焦慮、孤單或複雜的混合情緒,都是正常的,每個人都在經歷。不要急著用忙碌把生活填滿而忽略自己的心情,照顧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聽聽自己的想法與感受,「這個經驗讓我感受如何?」不用害怕所謂的「負面情緒」,這些感受不會一直都在,理解與接納,是情緒最好的出口。
二、分享自己的與尊重他人的想法與感受
當社交隔離時,我們被迫減少與朋友交流;當重新有機會連結,不少人反而覺得焦慮或不自在。不要害怕分享自身感受,許多人都經歷類似的情緒,「說出來」可讓彼此更靠近。
三、重新定義自己的經驗
「經驗」無所謂好壞,無論經歷什麼事件,中間必定有我們可以學習、更認識自己或別人的地方。重新定義,不是假裝、粉飾太平,把不好的說成好的,而是留意我們對事情的「詮釋」;即使在災難經驗中,也可試著找出正面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