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華盛頓的銅像
圖/林一平
圖二:坎寧安 圖/林一平
文/林一平
過去三十年間,我數度拜訪倫敦,都會到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 一遊。這個廣場曾經擠滿鴿子,女兒年幼時曾在此餵鴿子玩耍。倫敦政府為了解決到處是鴿糞的頭痛問題,不准遊客在此餵食,今日已看不到鴿子群聚了。
廣場建立於1805年,主要是紀念納爾遜將軍(Horatio Nelson;1758-1805),因此最突出的標誌是南端高五十三公尺的納爾遜紀念柱(Nelson's Column),柱頂是將軍的銅像,柱底四周是四隻巨型銅獅。在此廣場有第一任美國總統華盛頓的銅像(圖一)。
華盛頓原為英軍的軍官,卻背叛英國,成為大陸軍的統帥。英國人為何還立他的銅像? 這個銅像是1921年由美國維吉尼亞州所捐贈。此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英國獲得美國的幫助,方能打敗德國,英美關係正如膠似漆,是1812年之後最友好的時刻。麻煩的是,華盛頓曾說:「我永遠不再踏上倫敦的土地(I will never set foot in London again)!」於是乎,銅像的基座布滿由維吉尼亞州運來的泥土,華盛頓雕像果然沒有踏上倫敦的土地。
二次世界大戰時擔任盟軍統帥的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1890-1969) 曾來造訪特拉法加廣場。艾森豪乃大將之才,指揮許多英國將領,而這些英國軍官在他的領導下也名留青史。
例如在特拉法加廣場上有一座雕像,紀念1939至1942年間在地中海(Mediterranean)擔任指揮官的坎寧安(Andrew Cunningham;1883-1963;圖二)。由於戰績彪炳,艾森豪任命他為同盟國海軍總指揮。坎寧安忠誠服膺英國的海軍傳統,常要求手下的船長們積極戰鬥,不可折損軍威(not to let the army down)。他說:「三年可以建一艘船,而三百年才可能建立起傳統(It takes three years to build a ship, it takes three centuries to build a tradition)。」艾森豪稱讚坎寧安是納爾遜這類的優異將領(He was the Nelsonian type of admiral)。
另一位在艾森豪指揮下成名的英國陸軍將領是蒙哥馬利(Bernard Montgomery;1887-1976),他在第二次阿拉曼戰役(Second Battle of El Alamein)擊潰隆美爾的非洲軍團,扭轉北非戰局,因此聲名大噪,被譽為捕捉「沙漠之狐」的獵手。蒙哥馬利相當固執,艾森豪仍能駕御這位頭疼人物。在特拉法加廣場往南的國防部外的白廳道(Whitehall)上看到他的銅像,刻上「MONTY」,是英國人對他的暱稱。
在蒙哥馬利銅像旁有另一座銅像,是紀念二戰期間擔任英國駐防在緬甸的第十四陸軍師(British 14th Army) 的指揮官斯利姆(William Slim;1891-1970)。孫立人將軍(Sun Li-Jen;1900-1990) 在仁安羌之戰(Battle of Yenangyaung)以寡擊眾,解救七千名英國兵,讓斯利姆極為敬佩。